董一凡:美欧“集体经济安全”是伪命题
美欧技术与贸易委员会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日前在华盛顿举行,白宫在就此发表的声明中特意强调加强“集体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这也是其中除“去风险”“供应链韧性”“应对经济胁迫”等老调重弹外的一个新提法。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花尽心思拉拢欧盟构建排华反华的经济和科技同盟,现在提出美欧“集体经济安全”也是其中一环,但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从历史上看,“集体安全”通常是指某种多边安全机制安排,即一国对另一国的军事攻击将遭到其他所有国家反对甚至反制,以此来遏制潜在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冲突,这也是二战前“国际联盟”和二战后联合国构建国际和平机制的理想和依据之一。但这一概念在现实国际政治中一直难以被广泛实现,即便在联合国框架下很多时候也无法就此形成共识。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以“集团安全”或“集体防御”来解构和扭曲“集体安全”概念,通过拼凑北约以及遍及全球的军事同盟网络,以“对任何一方的攻击就是对所有成员的攻击”来向他国兜售所谓“安全保障”,并以此为借口不断对其他国家进行军事威胁和威慑。然而,这种安全理念与“集体安全”大相径庭,实则是将美国及其同盟的绝对安全建立在对其他国家的打压、遏制之上,是以其他国家的不安全为代价来巩固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地位,结果也往往是点燃和激化地区紧张局势或冲突。
现在,美国又试图将“集体安全”概念扩展到经济领域,其本质和目的与之前在军事安全领域的操作类似。美国提出这种说法显然不是为了保障所有国家经济活动乃至全球经济与科技秩序的正常运转,而是为了本国及其领导的西方集团继续保持经济和科技的绝对优势。冷战期间,在“集体防御”概念和话语下,美国就将军事同盟遏制他国的义务延伸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于1950年建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针对性的禁运和贸易限制,以压制后者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而“巴统”实际上奉行的就是由美国单方面决定什么能出口、什么不能出口的“帮法家规”,西方阵营内的其他国家大都无条件追随和奉行,日本、法国等国企业曾因出售被美国认为“有威胁”的商品而遭惩罚性打压。1996年后,“瓦森纳安排”取代“巴统”成为美国构建国际出口管制网络的新抓手,其参与国家数量和管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环境趋于缓和的背景下,美国持续做大其主导的经济遏制网络,根本目的显然还是巩固自身一超独霸的地位。
因此,美国现在拉着欧盟谈所谓“集体经济安全”,还是想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攒制排他性阵营。在美国看来,对华全面经济和科技打压离不开盟友参与,只有拉拢盟友一同采取野蛮无理的制裁封堵措施,才能使美国的“经济安全”得以保障。但对欧洲而言,这种安排无异于遭受美方胁迫,其结果是使欧洲国家在与任何第三方发展经贸合作关系时都不得不看华盛顿的脸色。近年来,无论是使用华为5G设备问题,还是荷兰阿斯麦光刻机对华出口问题,抑或是欧美围绕出口管制、供应链、关键矿产以及数字、绿色产业的政策协调,很多时候都是美国在以外交施压或制裁大棒胁迫欧洲国家予以配合,迫使欧洲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维护华盛顿的霸权。现在美方这套“集体经济安全”的话术无论怎样粉饰,都无法回避在经济领域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的本质,以及把欧洲进一步绑上美式封锁打压战车的意图。
事实也在不断证明,美方虽然高喊以“集体经济安全”维护所谓共同利益,但在涉及欧洲的经济政策协调中却赤裸裸地追求自身私利,以损人利己的方式做大本国蛋糕。例如在绿色技术领域,美国《通胀削减法》的补贴政策主要惠及美国本土及“与美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不仅削弱包括欧洲在内其他国家清洁能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试图借此虹吸他国清洁能源产业投资,重塑以美国为核心的绿色技术价值链和分工体系,而欧洲企业只能在北美市场处于愈发边缘的地位,欧盟国家既有产业基础也惨遭“掏空”。再如关键矿产领域,欧美双方虽然启动“关键矿产协议”谈判,但美国着重关注欧洲是否在该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层面“近美疏华”,在欧盟相关产品平等享受美方补贴问题上却毫不松口,可见其辞令中的“注重盟友”本质上仍是“美国优先”。也正因此,自美欧技术与贸易委员会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在经济和产业领域合作的政治呼声虽高,但实际成果屈指可数。
当前,欧洲国家确实越来越关注经济安全,但经济能否安全不仅取决于管理“外部风险”,还在于本国能否拥有长期增长潜力和发展动力。割裂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本就是缘木求鱼,而跟随美国以“集体经济安全”为名行阵营对抗、筑墙设垒之实,对于欧洲而言更无异于火中取栗、损人害己。(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
热门相关:唐朝贵公子 总裁大人,又又又吻我了 盛唐小园丁 貌似纯洁 虎狼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