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刘涛:1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对巿场构成多重利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5月13日,财政部发布通知,宣布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17日首发。
自今年起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中央针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审时度势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效果来看,特别国债兼顾了短期和远景,对我国经济有三重意义:一是能助推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全球供应链格局快速变化、传统出口市场需求趋势性减弱,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高达82.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28.9%,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有助于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据测算,如果我国每年能新增1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有望额外拉动GDP至少增长0.2到0.25个百分点。
二是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综合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支持的领域和方向,可能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所涉及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高度契合。虽然建设需求大、回报周期长,但对于未来我国经济、科技、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上层楼,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是有助于推动地方财政休养生息。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为70.77万亿元,占全年GDP比重约56.14%,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远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不过,其中地方债余额40.74万亿元,占全国政府债务余额比重约为57.6%,财政压力相对较大。2023年末发行的1万亿元国债,一部分便是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大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
“特别国债”的特别之处有二。其一,指资金投向为特定目标、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多被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建设,或应对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公共危机。其二,指它不同于普通国债,其收支列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发行的审批机制及流程也较为灵活。历史上,我国共发行过5次特别国债,多为5至10年期,最长30年。
与以往5次特别国债相比,本轮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发行期限特别长。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期限分别为20年、30年和50年,覆盖了2030年、2035年、2049年等关键时间节点,不但能为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的重大项目工程提供充裕的超长期资金,同时还能摊薄国债的付息压力。第二,连续发行且规模较大。尽管并未给出明确发行年份,但考虑到未来几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持续不足以及外部环境复杂等因素,发行期可能达到4至5年。若按每年1万亿元额度计算,最终总发行规模可能高达5万亿元,将超过此前特别国债2700亿至1.55万亿元的发行规模。第三,发行用途与经济和高质量发展高度相关。与以往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或是抗击疫情等具体事项相比,本轮特别国债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与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联十分紧密,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为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相关产业及民营经济等带来诸多直接利好。首先,特别国债为债券市场注入了活力。今年2月,央行发布通知,进一步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便利居民和投资者投资国债、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几乎所有债券品种。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国家信用作担保,具备风险低、流通性强,免征利息所得税等优点,加之收益相对于中短期国债更高,是较为理想的投资品。正式推出后,超长期特别国债必将进一步活跃我国债券市场。
其次,对投资者而言,当前国内银行机构面临净息差收窄、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等挑战,各项数据也表明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紧张。参考此前特别国债曾明确鼓励个人和中小微企业投资者认购,本轮特别国债可能继续同时面向机构和个人发行。当然,执行中债券批次的发行对象可适当予以侧重和区分。
再次,特别国债将为相关产业提供强大动力。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具体投向涉及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等领域,将为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相关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和强劲推动力。
最后,特别国债对民营企业也是重大利好。今年来,多地发文支持民间投资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等建设。按规定,对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央投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60%;而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新引擎新赛道等领域,该比例不超过15%。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的中央预算内资金,将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补助等方式,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发挥积极的投资引导作用和撬动作用。随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增长,踊跃参与的民营资本将收获可观的红利。(作者分别是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