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补充阅读资料--会计基本概念与会计要素(转载)
会计基本概念与会计要素
(转载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9861991点击查看原文)
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是通过完整记录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事项,编制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财务报表是企业与投资者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特殊语言。但对企业财务人员与投资者来说,二者关注的视角不太一样。因此学习的重点也有所差别:财务人员要用这种语言“写文章”;而投资者则是用它进行阅读理解。所以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而投资者的主要工作在于看懂报表、分析数据、理解业务并能甄别出优秀的企业。我们基于投资者的视角,把整个会计与财务的相关课程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会计与财务报表基础知识;第二部分讲述主要财务指标与财务报表分析。
第一部分会计与财务报表基础知识课程分两节课、四个章节,第一节课讲述前二个章节;第二节课讲述后二个章节。
1)会计的基本概念;
2)会计要素及其计量;
3)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
4)财务报表的附注。
一、会计基本概念
企业财务人员通过财务报表向投资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了双方能够准确表达与理解财务数据的意义,在会计中有许多基本的“约定”。
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各种交易和事项的空间范围。一般来说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可以建立一套独立的财务会计系统。但有些集团企业中,母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属于不同法律主体,但集团也可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3)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成一个个连续的、间隔相同的期间。会计期间一般包括年、半年及季度。分别对应企业年报、中期报告及季报。国内财务报告年报分期一般是阳历的自然年度。
4)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某种货币计量,国内一般采用人民币,香港公司使用港币。
2、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如已经完成了交易确认),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计入损益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责权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目前的企业财务报表编制中损益表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而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
3、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其中,原则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会计原则;基础是指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者事项而采用的基础,如计量基础(即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会计政策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计量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中作出指定或具体选择。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在符合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的要求下,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即存在不止一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例如,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时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中进行选择。
第二,会计政策应当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公认会计准则(GAAP)是财务报告的基础。通常GAAP是一个特定国家企业通用的会计准则。GAAP派生出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准则就是国际会计准则(IAS)。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属于行政法规,会计政策所包括的具体会计原则、计量基础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企业必须在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即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必须从允许的会计原则、计量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
第三,会计政策的层次性。会计政策包括会计原则、计量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三个层次。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的以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盗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就是确认预计负债要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基础是为将会计原则体现在会计核算中而采用的计量基础,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涉及公允价值就是计量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的建造合同》规定的完工百分比法就是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原则、计量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三者是一个具有逻辑性的、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这个整体,会计政策才能得以应用和落实。
企业应当披露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不具有重要性的会计政策策可以不予披露。判断会计政策是否重要,应当考虑与会计政策相关的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企业应当披露的重要会计政策主要包括:
(1)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指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移动加权平均法。
(2)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
(3)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最所采用的计量方法。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4)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对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5) 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对取得的生物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为取得生物资产而产生的借款费用,是予以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6) 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对无形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7)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是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中对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例如,非货市性资产交换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还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8) 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例如,企业确认收入时要同时满足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条件。
(9)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是指确认建造合同的收入和费用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企业确认建造合同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采用完工百分比法。
(10)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
(11)合并政策,是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等。
4、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财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否则,势必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在下述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使企业原采用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如企业对外股权投资,开始少量投资时采用成本法核算,后来进一步加大投资取得企业控股权,这时需要将核算方法变更为权益法核算。以便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5、会计估计与变更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企业应当披露重要的会计估计,重要与否是相关项目的性质与金额而定。重要的会计估计包括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预计寿命与净残值、长期投资或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等。
对于会计估计显著低于当期会计值的项目,应当计提相关的坏账准备。
6、前期差错与更正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等因素,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对于前期金额较大、性质严重的差错应进行更正处理。企业应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进行差错更正,并对过去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更正。
7、会计报表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以下八项要求: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否则就会给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从时间上看,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从同业看,不同企业在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的决策判断,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对于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8)及时性
中国证券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都有一定要求,一般年报在次年4月底前披露;半年报在8月底前披露;季报在4月或10月底前披露。
二、会计要素及其计量
会计要素是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三个要素又从两个视角对企业经济资源的状况进行描述: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描述了企业经济资源的来源;而资产则是对企业经济资源当前时点状态的详细反映。因此资产要素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要素的变动通常是成对发生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收入导致企业经济资源的增加;而费用导致企业经济资源的减损,所以收入、费用的发生也通常伴随企业资产的变化。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下面讲述各种会计要素中的具体类别的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期末计量的有关内容。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常见的资产类别有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这些资产的确认条件是该类资产的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成本能可靠计量。下面对各类资产的定义、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期末计量方法逐一讲述。
1)存货
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初始计量 存货一般由自制或外购两种途径获得,采用实际的制造或购买成本计量,这些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及入库前发生的其他成本。
后续计量 即存货的发出成本,一般有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
期末计量 存货在会计期末必须采用账面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计量,采用这个原则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如果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额小于账面成本,则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存货成本调整为可变现净额。
2)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概念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超过一年的有形资产。
初始计量 是指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主要有自建与外购两种方式。自建固定资产成本是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包括工程物资成本、人工成本、相关税费、利息费用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自建工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及其他费用等。
后续计量 指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损失的确定。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最常用的折旧方法是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月折旧率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虽然比较简便,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前期工作效率相对较高,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多;而在其使用后期,工作效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因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逐渐减少。年限平均法不予考虑,明显是不合理的。其次,固定资产在不同的使用年限发生的维修费用也不一样。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将随着其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而年限平均法也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处置计量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出售、转让、报废、损毁、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置之后产生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存货流转的基本等式为:期初存货 + 本期购买 = 销售成本 + 期末存货。
3)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概念 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初始计量 无形资产通常按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取得无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不同来源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初始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内部研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包括:开发该无形资产时耗费的材料、劳务成本、注册费、其他专利费摊销以及可资本化的利息支出等。
后续计量 取得无形资产后在其后存续期间,应以初始成本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计量。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使用期限不同,如购置的土地年限可以为50年;而投资时溢价收购所形成的商誉通常不超过10年。
处置计量 是指无形资产出售、对外出租、对外捐赠,或者是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应予以终止确认并转销。处置中的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支。
4)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 又称权益性投资,是指付出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等取得被投资单位股权,享有一定比例的权益份额代表的资产,可通过分得现金股利或利润或出售而获利。股权投资基于投资合同、协议等约定,会形成投资方的金融资产;而对于被投资单位,其所接收的来自投资方的出资会形成所有者权益。长期股权投资并不要求持有投资的期限长短,而是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会计意义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以及子公司的投资。
初始计量 现金方式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包括投资相关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以发行证券方式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以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以其他混合方式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以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份额确认初始成本。
后续计量 长期股权投本质上是一项金融资产,对其核算国际上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1)如果把它作为一项金融资产,投资方可以在财务报表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2)对于能施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则可以选择成本法或权益法。成本法是按照股权投资的取得成本计量,持有过程中除非发生资产减值(被投资企业出现严重经营问题)外,对其账面价值不进行调整。每次收到股息分红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3)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是随着取得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动而变动。其基本理念是投资方按照持股比例应当享有被投资单位因实现损益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净资产变动的份额,投资方最终总会取得,因而应计人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般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是合并报表的另外种表现形式,即将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动总括反映为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变动,而合并报表则是将该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动分解到被投资单位的每一项资产、负债账而价值的变动中。
核算方法转换 长期股权投资的原来核算方法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进行变更时,常常会给企业当期带来一次性的投资收益。如从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如果对应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大于投资成本时,会在当期带来一笔投资收益。
5)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它不同于企业自用或开发销售的房地产。
初始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可归属该类资产的其他支出。自建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是由该项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包括土地开发费、建筑成本、安装成本、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支付的其他费用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
后续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可以选择成本法或公允价值法进行计量。按照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时,需要按期(每月)对该项资产进行折旧或摊销。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相对账面价值存在明显减值迹象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如果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可以持续可靠地获取,可以按照公允价值法进行后续计量时。运用公允价值法计量的最大特点是在每个会计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调整投资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核算方法转换 投资性房地产在进行核算方法转换时可能会带来一次性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
6)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概念 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其他方的权益工具以及从其他方收取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及贷款等合同权利。
初始计量 企业确认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后续计量 以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摊余成本是初始确认金额扣除以偿还本金,加上期间应计利息,再扣除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如银行的一类贷款,期末余额是期初金额扣除期间已经偿还净额,加上期间的应计利息,扣除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则得到期末余额。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需要在当期损益中反映出来,后续计量也随之变化。
金融资产减值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与内部信息来源加以判断。从外部信息来源来看,主要是活跃市场该类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使得市值明显低于资产账面价值。从内部信息来源来看,如果有证据表明如果资产已经闲置或损毁,未来产生的营业利润远低于原来预算。则都是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必须由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常见的负债主要有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负债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对于负债期限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负债称为流动负债;期限超过一年的负债称为非流动负债。
企业发行债券在确定一个固定票面利率的情况下,会根据当时市场行情,折价或溢价发行,发行价格低于债券票面金额的叫折价发行,否则叫溢价发行。发行价格与票面价值的差额需要在债券存续期进行摊销。所以每期的债券利息费用包括分摊利息的费用,再加上或减去折价或溢价的摊销部分。
市场还有一种常见的债务工具是可转换债券,它是指持有者有权在未来某一时刻可以按某种价格将其转化为普通股的债券,这种债券没有被转换前列在债券项下。实现转换后则转为所有者权益。
另外还有一种负债叫或有负债,它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需要由某些未来事项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有债务担保、法院仲裁等。
短期负债项下的常见负债类别有:短期借款、衍生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售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
长期负债项下的常见负债类别有: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应付职工薪酬、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他非流动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可分为实收资本(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部分。其中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统称为留存收益。所有者权益项下的这些子类,除了说明它们形成的不同途径外,在企业价值分析时,作为构成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作用上并无太大差别,而且也可以随管理者的意愿进行转换。因此在企业价值分析时,通常把所有者权益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唯独需要将优先股股东权益与普通股股东权益进行区分。计算普通股每股净资产时,一定要扣除优先股的股东权益后再除以普通股股份总数(如许多知名财经网站,在计算发行了优先股的银行股票的每股净资产时,数据经常会算错)。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是企业现金流入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收入使用“权责发生制准则”进行确认。所谓权责发生制,简单地说,就是在商品交货和服务完成的时点确认收入,和获得现金的时点无关。使用权责发生制准则确认收入使得会计核算简单明了。重点考虑我们“何时”确认收入,能够确认多少收入。例如一家银行今年7月发放一笔一年期贷款业务。收入从与客户签订贷款合同的一刻开始确认,每月贷款应计利息收入为该笔贷款年利息的十二分之一。与客户选择的还款方式是期末一次还本付息,还是等额本息,或者先息后本还款方式无关。也跟客户的实际还款日期无关。银行应计的利息收入并不需要等待收取了客户利息后才入账。而是完全由客户有偿使用银行的金融服务时间(即占用资金的时间)来计算银行的应计收入。
同样的,企业向客户预收的销售商品款项的,应当首先将该款项确认为负债,待履行了相关履约义务时再转为收入。当企业预收款项无需退回时,可以按照合同按比列将上述金额确认为收入。
由于收入导致企业财务资源的增加,所以收入确认与资产增加通常是成对出现的。在一笔收入确认时,依据企业收到的收款凭证不同,企业在资产项下相应增加一笔银行存款(货币资金)、或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企业为客户提供赊销信用而产生的。对于应收账款可能发生无法收回的情况,财务人员应该计提坏账准备。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人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认,凡应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支付,均确认为本期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支付,也不确认为本期费用。由于收入导致企业财务资源的减损,所以费用确认与资产减少通常是成对出现的。
在确认费用时,首先应当划分生产费用与非生产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如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原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非生产费用是指不属于生产费用的费用,如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费用,不属于生产费用。其次,应当分清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生产费用与-定的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的产品无关;产品成本与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期。第三,应当分清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应当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确认费用时,对于确认为期间费用的费用,必须进一步划分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对于确认为生产费用的费用,必须根据该费用发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不同的费用性质将其确认为不同产品所负担的费用;对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费用,必须按照受益原则,采用一定方法和程序将其分配计入相关产品的 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计入损益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是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1)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的开办费、 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律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同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周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2)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费用。
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在“销售费用”科目核算,并在“销售费用”科目中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销售费用”科目的余额结转“本年利润”科目后无余额。
企业(金融)应将“销售费用”科目改为“业务及管理费”科目,核算企业(金融)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折旧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电子设备运转费、钞币运送费、安全防范费、邮电费、劳动保护费、外事费、印刷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差旅费、水电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会议费、诉讼费、公证费、咨询费、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取暖降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技术转让费、绿化费、董事会费、财产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物业管理费、研究费用、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等。
(3)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人)、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6、利润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当以自己的经营收人抵补其成本费用,并且实现盈利。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每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人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 损失)。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人 - 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或损失)。
(3)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新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营业外收支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从企业主体来考虑,同样带来收入或形成企业的支出,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4)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营业利润以外的收益。营业外收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收入的界限,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利得、债务重组利得、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非流动资产要毁损报费损失,指因自然灾害等发生毁损、已丧失使用功能而报废非流动资产所产生的清理产生的收益。
债务重组利得,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盘盈利得,指企业对于现金等资产清查盘点中盘盈的资产,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毁损的金额。
政府补助,指企业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形成的利得。
捐赠利得,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兔,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是,企业接受控股股东(或控制股东的子公司)或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经济实质表明属于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人,应当将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企业发生破产重整,其非控股股东因执行人民法院批准的破产重整计划,通过让渡所持有的该企业部分股份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企业应将非控股股东所让渡股份按照其在让渡之日的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减少所豁免债务的账面价值,并将让渡股份公允价值与被豁免的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控股股东按照被产重整计划让渡了所持有的部分该企业股权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该企业也按此原则处理。
(5)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营业利润以外的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毁损扎出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损失,指因自然灾害等发生毁损、已丧失使用功能而报口动资产所产生的清理损失。
债务重组损失,指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超过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公益性捐赠支出,指企业对外进行公益性捐赠发生的支出。
非常损失,指企业对于因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保险
赔偿后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净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应当分别核算。在具体核算时,不得以营业外支出直接冲减营业外收入,也不得以营业外收人冲减营业外支出,即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区别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进行核算。
(6)本年利润的会计处理
企业期(月)末结转利润时,应将各损益类科目的金额转入本年利润,结平各损益类科目。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利得和费用、损失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净利润加上其他综合收益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为综合收益总额。
热门相关:豪门蜜爱:独宠天后小萌妻 本法官萌萌哒 买妻种田:山野夫君,强势宠! 今天也没变成玩偶呢 未来兽世:买来的媳妇,不生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