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发,今年已致13人死亡!医生紧急提醒
近期天气多变
让人一不小心就“中招”
正值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
你身边有没有人总是咳咳咳不停
那要警惕呼吸道疾病百日咳
01
发病率明显上升,
今年已有13人死亡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2024年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和“2024年2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月1日0时至1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427657例,死亡2198人;2024年2月(2月1日0时至2月29日24时),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94723例,死亡1674人。
其中,1月报告百日咳15245例,其中死亡5例;2月报告百日咳17105例,其中死亡8例。
去年同期,即2023年1月(2023年1月1日0时至1月31日24时),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9324例,死亡2158人。其中,报告百日咳883例;2023年2月(2023年2月1日0时至2月28日24时),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24685例,死亡2329人。其中,报告百日咳538例。
近年来,
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
被专家称为“百日咳再现”。
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
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
这种既往被认为是幼儿才会得的病
呈现“高龄化”。
02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
百日咳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所以往往会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聚集性发病。
百日咳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很类似,前1-2个礼拜可以仅仅有点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但在这一时期,传染性极强,非常容易被忽视。
而后的第2-6周进入痉咳期,这时候就是疾病症状最典型的时候,往往以夜间剧烈、持续痉挛样的咳嗽,并且可以出现咳嗽末典型的“鸡鸣样回声”。
最后疾病恢复期仍然需要2-3周,整个病程非常“磨人”。
目前,百日咳的最佳预防方式依然是打疫苗,通常疫苗接种 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 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目前对百日咳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便捷,可以在早期进行针对性的百日咳鲍特菌的检测,医生提醒:一旦确诊,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尽早用药并及时居家隔离,切断传染途径。
如果咳嗽2周以上,我们还要警惕同样是春季高发的这种病: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肺痨、痨病”。结核分枝杆菌可累及人体除指甲、毛发以外的全身各个脏器,其中,以累及肺部的肺结核最为常见,约80%的患者表现为肺结核。肺结核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可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痰中带血丝或咯血等,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胸闷、胸痛、午后低热、盗汗、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2024年2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报告肺结核51945例,其中死亡224例。
因此,一旦出现以上症状者,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硬扛!
03
反复剧烈的咳嗽不要硬扛!
为什么提醒大家
反复剧烈的咳嗽
一定不要硬扛呢?
因为
近日,深圳一名30岁男子
竟然咳断了两根肋骨!
深圳的聂先生今年30岁,一场流感后,他咳嗽持续了一个月之久。
“一开始只是咳嗽,本想着过段时间身体就会自我修复,没想到越拖越严重。每次一咳嗽,胸这块就疼痛难忍,感觉像被锤子砸了一样。” 聂先生回忆道。
医生注意到,正常状态下,聂先生胸口只有轻微痛感,但在咳嗽或按压时,疼痛会明显加重。经过进一步的CT检查发现,聂先生右侧第五、第六肋骨都骨折了。
医生解释,肋骨骨折与其他骨折不同,它不承受重量,所以在静息状态下通常没有疼痛感。但当肋骨受到外力按压或胸廓活动较大时,如咳嗽或深呼吸,就会引发疼痛。
“咳断肋骨的情况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像聂先生这样年轻、体型正常、营养均衡的患者是较少见的案例,可能是由于咳嗽时间持续过久,造成了肋骨部位反复受到牵拉而引发的疲劳骨折。”医生表示。
医生提醒,反复剧烈的咳嗽,会影响休息、生活,甚至会引起支气管黏膜破裂、气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不能总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
此外,咳嗽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掌握正确的咳嗽方式有助于气道远端分泌物、痰液的排出,也可以避免咳得太猛导致骨折、气胸等:
1
选择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进行数次缓慢的深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气后,再迅速张口,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咳嗽时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
2
咳嗽时,可以把双手抱于胸前,或是环抱一个枕头,这样可以减缓胸廓肌的牵拉。
3
对于咳痰困难的人群,如年老体弱的患者,可以在咳嗽时由他人协助拍背,即用空心掌从背部的外周向中央逐步拍,促使痰液更好地咳出。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遍:
如果一直咳咳咳不停
一定要及时就医
来源:中国新闻网综合广州日报、橙柿互动·都市快报、健康广东、深圳大件事、宁波市第二医院、国家流感中心、广东疾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