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舆见 | 理解“烟卡”热背后孩子们对课外游戏活动的渴望
蛙眼舆情分析师 刘道勋 实习生 李若涵
近段时间以来,玩和收集“烟卡”在小学生群体中成为了一种新的风潮。“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小朋友们把各种烟盒盖撕下来折成长方形卡片,双手合拢,以空掌心击拍地面,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此外,据媒体报道,小朋友们还会根据香烟价格将“烟卡”分为不同等级,一些孩子已经熟知香烟的“档次”和价格。
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自5月25日至6月12日9时,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5.62万条,形成23个话题热搜。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话题热搜分布情况(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关键词云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一、 何为“烟卡”?
“烟卡”物如其名,源自于香烟盒,孩子通过折叠香烟盒制作成长方形的卡片,放在地上轮流拍,拍到其翻面就能赢得这张“烟卡”。随着“烟卡”游戏的兴起,也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媒体关注到,在各大电商平台,不同类型的“烟卡”琳琅满目,价格从几毛钱到几元不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线下的文具店、玩具店等也将“烟卡”作为一类新奇的玩具进行销售。这些商家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喜好,设计不同图案和颜色的“烟卡”,从动漫角色到流行元素等应有尽有。有些商家还会推出限量版或特别版“烟卡”,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购买。
一小学生所收集“烟卡” 摄影 刘道勋
二、“烟卡”潜在危害引发舆论担忧
梳理相关话题媒体评论及网民留言,亦可感受到“烟卡”流行的潜在危害所引发的舆论担忧。首先在于孩子们游戏过程中可以接触到的烟草元素,包括烟草广告、品牌标志等,很容易诱导孩子们对吸烟产生好奇。其次,“烟卡”在买卖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管,不排除一些商家将恶劣有害的“烟卡”出售给孩子们。 再次,“烟卡”流行有可能导致孩子们沉迷其中,忽视学业和家庭责任,甚至产生暴力行为。同时,有法律界人士表示“烟卡”虽不是烟,但取自烟盒,是香烟制品的一部分,商家向未成年人销售“烟卡”的行为已逾越法律红线。
某电商平台关于“烟卡”的售卖信息
三、家长评论呈现两极化趋势
据相关媒体报道,对于孩子们接触“烟卡”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有家长对“烟卡”流行不以为然,认为把烟盒当玩具并非这一代孩子的“特色”,一些“70后”“80后”小时候也会折叠软包烟盒或酒盒玩“摔三角”游戏,认为对“烟卡”批判属于小题大做。同时,一些家长认为青少年不应接触任何烟草制品,包括“烟卡”。
四、 “平替”缺乏是“烟卡”流行的重要原因
有专家认为,“烟卡”游戏的竞技性和不确定性是其在小学生群体受欢迎的因素所在,与此前所流行的“萝卜刀”有相似之处。对于孩子们而言,过早接触烟草元素固然不好。尽快找到“烟卡”游戏的“平替”是破解社会“烟卡焦虑”的重点所在。客观来说,当下小学生群体所能接触到的优质课外活动并不算多,从“萝卜刀”到“烟卡”都可以看作是小学生群体中一类现实存在的“社交货币”,也反映出小学生们对简单游戏活动的渴望。
五、 结语
对于“烟卡”而言,家校方面大可不必焦虑过度,而是要找到话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对社交的诉求及优质课外活动供给的不足,与此前“课间十分钟”话题所引发的热议有相似之处。因此,各方面要理解并满足孩子们游戏、社交的诉求,筛选一批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把孩子们的关注点从“烟卡”转移到体育、绘画、阅读、博物馆游览等活动中,更好的保障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