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颗或致死,毒性高于砒霜!北京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8月6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要求食品经营者不能售卖织纹螺,同时提示消费者不要食用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食用织纹螺易导致食物中毒,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按照原卫生部《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公告》(2012年第13号公告)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织纹螺销售有关问题的复函》(食药监办食监二函〔2016〕528号)明确规定: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在此,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谨防误食织纹螺中毒。一旦误食织纹螺,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女子吃了两大捧这种螺
心脏骤停
张女士今年51岁,从事海边养殖行业,经常能接触到各种海螺。一天早上,张女士从塘中捞起大量海螺煮着吃了,“我之前也吃过几颗,没出什么事儿所以这次就多捞了些。”张女士回忆道。
因海螺味道鲜美,两大捧海螺一会儿就被她一个人吃完了没想到。吃完1小时后她就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口部周围以及舌部逐渐麻木,家里人见状急忙将她送到医院。
得知张女士食用过自行捞捕的海螺,结合其症状考虑为中毒。急诊科医生立即启动急诊洗胃操作以减少毒素吸收,在洗胃过程中,张女士出现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随后还出现了心脏骤停。
医护人员赶紧进行抢救,经过9分钟的心肺复苏后,张女士转入了ICU病房进一步治疗。
不少商家疑似售卖织纹螺
今年6月,记者在外卖平台搜索“香辣海瓜子”,发现仍有不少商家疑似售卖织纹螺。
当记者尝试下单时,一家店以“海瓜子缺货”为由,取消了订单。另一家接单后迟迟没有配送,电话也无法接通,直到两小时后商家才取消了订单。随后,记者在一家名为“北伴岛小海鲜”的店铺,下单成功。
收到菜品后,记者将图片发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确认这是纵肋织纹螺。
记者致电商家询问,对方却坚称是产地为连云港的“海瓜子”。面对记者餐品是否有毒的疑问,商家称“我不管,反正有人想吃,我就能卖”。记者把该线索提交给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后获悉,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开展核查。
什么是织纹螺?
毒性有多大?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它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壳面常具有1条~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织纹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成年人约食用10g这样的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g至100g就能引起死亡。
中毒症状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
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多地曾发警示
勿食织纹螺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广东等多地也曾多次发布警示,提醒市民勿食织纹螺。
2022年4月28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醒,其中提到“不食用野蘑菇、鲜黄花菜、河豚鱼、织纹螺以及一些可能具有毒性或有寄生虫风险的产品”。
佛山、韶关等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发布了食品安全消费提醒,其中提到“不食用野蘑菇、鲜黄花菜、河豚鱼、织纹螺以及一些可能具有毒性或有寄生虫风险的产品”。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曾发布提醒,学校食堂要禁用织纹螺等食品。
福建省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也发布提醒,每年4到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可达4小时。提醒大家外出用餐切勿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
警方提醒
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在任何季节购买、采捕、食用织纹螺。一旦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拨打12345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来源:北京时间综合北京日报、央广网、广州日报、央视财经、看看新闻Knews等
热门相关:豪门24小时:吻别霸道前夫 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惊悚乐园 军少夜宠:小甜妻,乖! 帝少夜宠:小甜妻,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