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浙江制造向“新”力 | 打破行业周期 浙江船舶制造向“绿”而行
今年以来,全球航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浙江造船业开足马力,上半年全省造船完工量增长近六成,位列全国第三。
如何紧抓新一轮行业上升周期,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今天的《浙江制造向“新”力》,一起走进船舶修造行业产值占全省近八成的舟山。
这里是舟山六横岛,四千多米长的海岸线上,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的生产区内,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就在上周,企业最新建造的6.36万吨散货船,交付离港。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经理 阮峻杰:基本上我们现在的节奏就是一个月交一条船,一个月下水一条船。
过去7个月,舟山中远海运共交付11条新造船,同比增长超500%。眼下,意向订单更是排到了2029年。面对行业的周期波动,企业有清醒的认识。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许东方:像好的周期的时候,订单都忙不过来,行情比较差的时候,甚至有些船厂连订单都根本接不到。要打破这种船舶行业的周期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一些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进行研发。
摊开这张一米多长的设计图,是舟山中远海运的“拳头产品”——15.4万吨级穿梭油轮。这种用于远洋石油平台的特种船舶,每艘行业造价约1亿美金以上。而最终让欧洲客户下决心购买的关键,正是这套由企业自主研发的绿色输油装置。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许东方:它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具有能够自动对接,能够自动脱扣,以及防污染、防泄漏的这样一个设备。
聚焦绿色+智能,是我省造船行业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在舟山经信局,分管船舶行业的孙宇对全市40多家重点船企进行了调研。面对新一轮的世界船市复苏,新能源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迫在眉睫。
舟山市经信局副局长 孙 宇:如果我们不趁这一轮行情对行业进行升级换代的话。我相信我们在今后的五年或者十年以后,会整个落后于全国、全球的航运市场。
乘势而上,向新而行。今年4月,我省专门针对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发布行动方案,加速布局新能源船舶和绿色修船的研发。在太平洋海工,来自新加坡船东的代表人杨飞,已经连续一周蹲守在厂区紧盯生产进度和工艺。
新加坡船东代表 杨 飞:我们上次是全世界第一艘改装的。在这间厂里面,很大的改进,它主要是航运的绿色发展,减少碳排放量。
原来,一个多月前,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营运集装箱船在这里交付,该船碳排放量不到传统燃料船型的百分之十。
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生产项目部长 周伯群:船东下订单之前,他会对你考察,软件、硬件有无过往的实际案例。你像,我们软件有、硬件有。过往实际案例我们是首次,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了。
据企业估算,未来船舶绿色修造带来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金。为此,企业提前布局,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等机构成立创新联合体,研发新能源船舶技术。同样,在万邦船舶重工绿色修船装备研发试验中心,新一代的智能修造平台,通过超高压水射流除锈和船壳自动喷漆等技术,大大降低了碳排放量。
上半年,全省共有20多家船企计划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改,预计投资金额将达到6亿多元。
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行波:现在“一坞难求”,其实我觉得恰恰要冷静。这块技术还是最主要的,我们未来的风险也是存在的,只有做好内功,这样才能打破历史的周期。
据省经信厅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省重点监测船舶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6.0亿元,同比增长30.9%,呈现“修造两旺”态势。到2027年,我省船舶工业产值有望突破800亿元。
【记者手记】
今年上半年,浙江造船业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采访中,看着眼前智能化与绿色化兼具的巨型船舶,让我们在感叹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浙江造船人拥抱变化的决心与勇气。展望未来,浙江船企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理念,驶向全球船舶制造业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