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走深走实

为让流淌在古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8月21日至23日,2024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会议在南京举办。会议以“数字化赋能古籍新生”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古籍活化利用、普及推广方面的创新做法、特色亮点和阶段性成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全国图书馆、出版社等古籍存藏与研究机构的180余位代表出席活动。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一级巡视员刘小琴在致辞中表示,古籍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与创造力的历史见证,本次会议对推动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古籍保护、修复及数字化利用工作中,应创新运用数字摄影、OCR、AI修复等新技术,搭建“媒介扩展+全域覆盖”的融媒时代古籍新型传播矩阵。未来,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引领全国图书馆创新古籍开发,推动AI赋能古籍数字化,促进资源共享与传播,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南京市图书馆馆长陈军对与会嘉宾表达诚挚的欢迎,希望这次会议可以促进各方相互借鉴、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高质量发展。他介绍,江苏古籍家底深厚,作为全国馆藏古籍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江苏古籍总量约为450万册,南京图书馆所藏古籍达到160万件。近年来,江苏图书馆在古籍的活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南京图书馆正在大力建设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该平台计划于年底发布,预计将可提供5000部古籍的在线浏览。

会上发布“2024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入选案例名单。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形象复原”、扬州大学图书馆“典籍里的端午”等12个案例入选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南京图书馆“馆员说古籍”、济南市图书馆“书中有戏——沉浸式典籍展演活动古籍里的吴江”等10个案例入选优秀案例,甘肃省图书馆“‘千古巨制——《四库全书》展’巡展”、海宁市图书馆“典阅潮城”等10个案例入选提名案例。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高质量古籍数字化成果。2016年,“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上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整合汇聚资源,陆续发布了大量馆藏善本、古籍。截至今年6月,“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古籍影像资源约10.4万部(件),已成为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这与国外存藏机构发布的中华古籍资源相比,在类型、数量和藏品等级上都形成了绝对优势。

陈军分享了关于古籍活化利用工作的思考。他认为,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于公共图书馆及其古籍活化利用工作,更多凝聚共识,更高统一认识,努力扩大向心力及其支点,将古籍活化利用的重要性切实落地。要加大面上统筹力度,制定活化利用工作表、路线图,建议开展百部经典阅读推广标准化方案写作工程、制定出台新时代古籍活化利用指导纲要。

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周云岳以“传承与创新:利用短视频促进古籍活化”为题,分享了陕西省图书馆超过250万浏览量的爆款短视频《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的创作背景和思路。“报告显示,抖音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古籍知识的重要平台,每天有超过3000万用户在抖音观看古籍相关视频。”他表示,我们应该注重短视频平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宣传古籍,做有“网感”的图书馆员。“我们的馆员通过研究数据,发现这3000万用户喜欢看‘古籍+科学’这一方向。”周云岳说,因此,视频采用了馆内收录的古籍——王徵的《新制诸器图说》,书中作者称其发明了辆自行车。陕西人在明朝发明自行车,很有话题性,也贴近大众生活,容易引起用户的兴趣。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