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银发网民”安全“触网”保驾护航
□平波台
9月9日至15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随着数字适老化服务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应用的加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拥抱美好数字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8月29日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其中50至59岁、60岁及以上群体分别占到15.2%和20.8%,合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互联网并非“世外桃源”,越来越多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的同时,别有用心者也向老年人的“钱袋子”伸出了“黑手”。从精心设计围猎中老年女性的假“靳东”、假“刘德华”,到暗藏陷阱的“心灵鸡汤”“养生科普”文章,再到花样百出的“免费培训”“薅羊毛”骗局,不法分子们磨刀霍霍,将防范意识薄弱的老年人视作任人宰割的猪羊。网络安全的大局中,“银发族”不应成为“局外人”,需要多方合力,为“银发网民”安全“触网”保驾护航。
政府部门要深入群众,为“银发网民”筑牢“防火墙”。相比其他群体,老年人信息闭塞,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相对有利可图。因此互联网上各路“牛鬼蛇神”挖空心思使出“七十二变”,瞄准老年人这块“唐僧肉”。政府部门必须深入群众,切实增强老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下好宣传防范“先手棋”。浙江安吉发挥社区网格员紧密联系居民的优势,让社区网格员进到千家万户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面为老人解释不同类型的电信诈骗,提醒老人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帮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切实为“银发族”捂好“钱袋子”。
网络平台要担起责任,为“银发网民”守护“艳阳天”。当前一些“毒鸡汤”营销号,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喜欢养生保健、家庭育儿等话题,通过浮夸的标题、放大的字体、讨巧的内容,借助网络平台的“东风”,让老年群体成为忠实的“拥趸”。部分网络平台垂涎爆款流量,面对此类乱象迟迟不愿“亮剑”。解铃还须系铃人,依托网络平台实施的诈骗,也必须依托网络平台来制止。网络平台应当发挥好“质检员”的作用,勇担社会责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违规内容和账号处置,抵制“流量至上”的不正之风,保障好“银发网民”的合法权益。
家庭要用关心与包容,为“银发网民”撑起“保护伞”。子女在为老人创造“触网”条件后,还应包容老人在接触学习互联网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积极引导老人提升网络安全素养。根据《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老年人发觉受骗之后寻求帮助的比例较低。在调查的样本中,有68.3%的受骗老年人表示“不寻求帮助,当经验教训”,仅有25.9%和17.9%会选择向子女和朋友求助。如果子女能够多一声注意安全的叮嘱,能够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包容,能够营造相互尊重、积极交流的家庭氛围,或许老人们会选择及时与子女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许老人们能够因此远离网络诈骗的滋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