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勿踩“红线”

为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水平、指导各地课后服务工作,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五条“严禁”和一项工作要求,分别是课后服务严禁随意扩大范围、严禁强制学生参加、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严禁不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人员进校提供课后服务,并要求各地对区域内课后服务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调整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措施。

《通知》是继“双减”政策颁布以来第一份专门指导课后服务工作的国家层面政策文件。《通知》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勿踩“红线”,对推动课后服务有序、规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减”政策实施至今,我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取得很大成效:2022年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89.0%的学生和88.4%的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课后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后服务开展时间和范围不明确、学生非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参加课后服务后学习负担“不减反增”、课后服务乱收费、第三方机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通知》基于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和改进措施。

课后服务需明确开展时间和范围,避免随意扩大化。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是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校教学计划之后开展的系统学习活动。部分学校将早上提前到校看管、午餐午休甚至课间活动也纳入课后服务范畴,模糊了课后服务的育人属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降低了群众对课后服务的认可度。

课后服务需坚持自愿原则,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双减”政策及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应坚持自愿原则。有些学校存在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要求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现象,如课后服务结束前不允许家长接孩子、不提供校车接送等。学校应开展学生和家长能自主选择参与且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多样化活动,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多样化需求。

课后服务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校内负担不减反增。当前,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模式全覆盖。课后服务一般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和作业等辅导答疑,帮助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进行查漏补缺;第二段是多种类型的文体、兴趣活动。但部分学校仍然秉持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观念,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补课、考试甚至讲新课,增加了学生校内课业负担,让校内减负成效大打折扣。学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科普、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内锻炼体能、发展特长,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课后服务应坚持公益属性,完善经费分担机制。课后服务是旨在解决“三点半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产品,是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有些学校课后服务收费标准过高,引发家长不满。课后服务应坚持公益属性,课后服务经费应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政府财政保障水平较低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家庭适当分担部分经费。省级政府应制定统一的课后服务收费标准,也应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免课后服务费用,严格监管课后服务收费和经费使用情况。

课后服务需完善第三方资源准入机制,严格审核第三方机构的资质。2023年一项涵盖全国11个省市的调查显示,近七成义务教育学校吸纳了校外课程资源和师资开展课后服务。各地政府亟须建立完善第三方机构进校园的准入机制,设立第三方机构的“黑白名单”,邀请教育行政人员、专家、校长、一线教师等组成审核团队,审核第三方机构的师资水平、教材和课程质量。对于不合格的机构,要及时予以清退。

学校应守住课后服务红线,建立课后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降低学生及其家长参与校外培训的动机,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各地应依据“双减”政策和《通知》的要求,在调研本地区课后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为学校开展高质量课后服务打通校内外资源渠道,建立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园开展课后服务的筛选和审核机制,有效发挥少年宫等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完善课后服务经费分担机制,实现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门相关:我的黑月光女友   扑倒老公大人   现代隐士高手   都市极品小医圣   我有一张沾沾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