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龙头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的立足点逐渐转向关注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越发重视产教融合对产业发展、行业进步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创新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据近日《工人日报》报道,北京市近日公布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中关村科技园区产教联合体等11个联合体上榜。各联合体将依托产业园区,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牵头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这是时下各地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一个实例。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与重点。近些年来,产教融合在促进职业院校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模式,主动融入、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地方的产教融合一直处于浅层次、自发式状态,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难题依然存在。
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构建产教融合新样态势在必行。
近几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配套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拉动效应。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从省域、市域、行业三个维度“一体两翼”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职业教育只有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产教融合型城市的推进试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同创新平台等新型模式不断涌现,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深度捆绑,产教融合呈现向纵深发展的新趋势。
与过去的产教融合形式相比,如今产教融合更强调专业和产业的精准对接、高度适配,即产教融合正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推进机制,搭建起“政行企校”多方协同育人平台。只有“握指成拳”,尤其是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才能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如果说一段时间以来,产教融合更多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向企业产业提要求,如今,产教融合的立足点逐渐转向关注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越发重视产教融合对产业发展、行业进步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
与职教集团等由职业院校牵头的形式相比,产教融合的新形式更加注重由行业龙头企业把握产教融合的主导权,发挥其办学主体作用,创新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前不久成立的首个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就是由中车牵头,联合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上下游企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共同建起的。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深入参与产教融合,把需求前置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打造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其实是给企业打造更合格、更匹配的人才。也就是说,企业既是产教融合的责任主体,也是受益主体。
让产教融合新政落实深化,地方政府要积极作为,落实好地方管理责任,优化政策供给,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真正得到实惠。职业院校要抓住风口,积极对接、响应行业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期待产教融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实现“1+1>2”的聚合效应,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实现产业所需与学生所学的同频共振,促进教育与产业互融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