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构建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体系
当前,以人工智能、生物基因、脑科学等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的加速发展与应用,给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之而生的伦理问题也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科技向善,切实有效防控科技伦理风险,是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守好科技伦理底线,是人类进行科技活动能够始终沿着正确价值导向行稳致远的润滑剂和意义源。当前,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正成为我国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23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10部门发布《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
高校作为从事科技实践的一线单位,是科技伦理审查和科技伦理违规行为内部调查处理的第一责任主体,也是文化育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成为引导全社会践行科技向善的关键力量。为此,高校进行科技伦理教育责无旁贷。加速构建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遵守科技伦理规范,推动科技向善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总体存在重视程度低、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科技伦理教育是一项多方参与、面向全体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构建协同育人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
构造课程育人的核心层。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倡导高等学校开设科技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伦理人才队伍。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应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加快建设科技伦理“金课”,推动课程育人。
一是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适宜、少而精的高水平科技伦理通识课,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尤其是对量子计算、脑科学、纳米科技、基因工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具有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之道进行系统解析,使科技伦理教育不再是科技类专业学生的专属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有必要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之中。同时,聚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科技伦理教育“金课”体系。
二是应将科技伦理作为专业主干必修课程面向理、工、农、医等理工科学生开设,注重运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法,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专业领域的前沿科技伦理问题进行探索式、研讨式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组建文理融合的跨学科科技伦理教学研究团队,建立科技伦理研究相关学术机构,加强科技伦理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实现以研促教。
打造实践育人的支撑层。伦理教育不仅仅要学习概念,还包括学习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高校科技伦理教育须克服教育与社会外部环境脱节的“孤岛效应”。学校教育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方向,彰显价值。我们理应重视发挥课程育人在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但实践育人这一不可替代的底层支撑和验证课程育人效果的根本途径也不可忽视。实践育人环节应坚持育人有道、“润物无声”,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全过程融入科技伦理教育。
编织文化育人的协同层。新时代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饱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始终追求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向善目标,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科技和人文的叠加发展问题。校园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伦理道德观念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协同育人功能,塑造科技向善的校园文化理念,推动大学生养成向善而行的新时代科技伦理观。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经管类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