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如何更好满足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期待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在介绍2023年义务教育提质扩优工作取得的进展时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由年生均650元提高到720元,初中由850元提高到940元,支持学校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生负担整体上有所减轻,课后服务工作受到了更多关注。每位学生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不断调整教育政策,深化教育改革,旨在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更好地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无小事,对家长而言,凡是关乎学生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属重中之重,不容忽视。如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在“双减”工作推进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化赋能提质增效,实现教育公益普惠与优质均衡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优质均衡教育的实现带来了无限可能。以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区域整体统筹,促进优质资源实现共享,引领教育管理和评价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公益普惠与优质均衡。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巩固深化“双减”成果,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引领教育变革创新。202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于2024年春季学期起正式实施。这是继《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8081号建议的答复》表示“下一步,教育部还将研制《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指南》,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过程管理工作要求,强化活动课程资源统筹和整体设计,规范引进校外资源,利用信息化赋能质量提升”后发布的首个课后服务相关的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先后印发,指向明晰——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与教育治理,打破地域限制、缩小校际差别、实现教育的公益普惠与优质均衡。
课后服务的实施顺应“双减”政策,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一步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家校社合力推进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育人生态。
“双减”治理效果逐渐显现,亟待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双减”是基础教育领域乃至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自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地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本机制初步构建,治理效果逐渐显现。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34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双减”以来,家长普遍感到变化较大的是孩子的作业负担减轻(41.8%)和家庭教育支出降低(37.3%),这两点都有了明显的下降。83.3%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现在的学习生活感到满意。2023年6月底,国家统计局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选取义务教育阶段的23.6万名学生、27.2万名家长、4577名校长和7.9万名教师,开展了“双减”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家长、
教师、校长对“双减”满意度均超八成。超过半数的受访家长认为以下3个方面对于接下来深化“双减”改革很重要,包括统筹用好社会优质资源,满足多样化课后服务需求(73.7%);强化数字赋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案例的采集共享(56.2%)和健全教师课后服务补贴机制(52.4%)。
对于课后服务,各地实施过程中,家长们重点关切哪些方面?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教育公益普惠与优质均衡?
课后服务包括五大基本要素:课后服务内容、课后服务教师、课后服务数据、课后服务资金及安全管理。随着课后服务的深入开展,一些挑战也逐渐显现,以下五个方面亟待数字化赋能提质增效:第一,课后服务收费及资金使用不规范,服务变形,乡村及小规模学校无法顺利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第二,课后服务内容执行“一刀切”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性短缺、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等因素,导致部分区域要么延长午休时间不开展,要么在课后服务时段设定固定班级课程,如周一统一上音乐课,甚至是集体补课等,违背学生家长自愿选择原则,也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课后服务内容须分层设计,包含基础托管、即高质量完成作业和素质提升两部分,“一校一案”原则更无从谈起,极大影响了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第三,缺乏区域统筹机制,无法盘活更多优质资源,支撑课后服务有效、高质量开展。无数字化、信息化支撑,管理混乱无序,无法沉淀有效数据等现象说明管理效能有待提升。第四,个别区域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后未能及时获得报酬,或报酬分配不合理,导致积极性被打压。同时,部分学校由于未使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导致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与精力负担增加,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潜力与活力。第五,个别区域课后服务实际执行质量与家长期待不符,导致校外培训机构再次活跃,在校内外“争抢”学生。
落实优质资源公平分配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中表明,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和农村,尤其在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方面,城市已处于数字化阶段,而城镇和农村仍停留在数码化阶段。建议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政策应向西部和东北及农村倾斜,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等。
课后服务数字创新应用,赋能课后服务实践探索
针对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怎么科学解决,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数字赋能课后服务的创新实践,能如何更好地满足家长对于课后服务的期待?
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是“双减”成果巩固深化的核心,是国家教育战略行动的有力支撑。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的推广应用,十分必要。部分区域积极探索课后服务数字化应用,构建了集教育主管部门全流程监管、学生个性化选课、学校智能化考勤、家长实景化参与于一体的课后服务数字化地方自建系统,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让课后服务数字化赋能成为常态。以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课后服务数字化创新实践为例,佛冈县教育局2021年8月30日公开招投标引入今托管平台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不到10天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学生及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通过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的全面应用,将地方大数据基座集成共享,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整体统筹管理,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完整数据对接及课后服务工作成果立体呈现。这种地方自建模式在落地执行中,更注重区域“一盘棋”和“一校一案”并举,“特色校”与“一生一策”并举,精准回应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诉求,确保环境安全、内容安全、资金安全、数据安全。有效解决学生和家长等各方诉求,一站式提供资金专项管理、优质课程开发、教师职业素养提升、7×24小时应急响应等服务,安全有效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数字化全面推进课后服务这一普惠利民工程的全覆盖,今托管平台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已落地广东省云浮市、韶关市武江区、茂名市茂南区、梅州市五华县等,并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1月《光明日报》客户端发表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报道,介绍了今托管平台佛冈县地方自建系统的典型案例。
加强资金监管,课后服务费用公开透明一目了然
第一,课后服务资金。收费标准明晰,资金监管规范。
关于课后服务,家长首先关心费用问题。首先,该不该向家长收费?部分区域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会向家长收取一定的课后服务费用。因而收费项目要有根有据,程序公开透明,支出科学规范,保证合理有效使用,这也是家长关心的第二要点,影响家长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一件好事,能解决孩子放学后的接送和安全等问题。我们交的托管费(即课后服务费),合理用于补助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是正常的,毕竟有劳动付出。学校办课后服务也会增加水电费、材料损耗、设施设备等支出,这都可以理解。但希望可以把收费和扣费核销流程透明规范,把好事办好。”不少家长表示。
通过今托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贯通,一键操作把选择权交给家长,提升服务便捷性。通过一键组合报名、老师代报名、自动续费等功能,家长报名更方便、账单更清晰、请假调课等更顺畅。2022年7月20日,《中国教育报》就佛冈县课后服务管理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
优质资源赋能,丰富课程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需求
第二,课后服务内容。五育融合,丰富多样。包括基础托管、素质拓展、特色社团、特色校队、特色实践等,以课程、活动、实践综合育人,丰富多样。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探索“人工智能+”课后服务新方案,丰富课后服务学习资源,创新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库”,搭建了新型选课与学习空间,精准供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教育薄弱地区,应依托区域整体统筹,以城镇学校拉动乡村、偏远及小规模学校的课后服务顺利开展,提供适配的内容设计,确保惠民政策在薄弱校和村小等小规模学校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
课后服务能减轻家长接送的时间压力、兴趣培养的经济压力及作业辅导的精神压力,安全性也更高,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家校社融合育人。“在没有实施课后服务之前,两个孩子上兴趣班,通常地点还不一样,往往需要我们分开接送,非常麻烦。现在学校开设了课后服务,两个孩子在学校就能直接参与,价格还比之前的合理实惠,也不用担心师资专业性和机构跑路的问题,非常省心。”有家长分享道。这一感受也非个例,很多二胎家庭家长尤为赞同。
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的有效应用,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汇聚优质的数字课程资源,提供资源的深度服务,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和多样化选择,有效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佛冈县利用14所城镇及规模大的学校拉动26所乡村偏远及小规模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高效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确保教育公平,让学生和家长享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2022年的体质健康监测中,佛冈县代表清远市参加省抽测取得好成绩,抽测结果(不含高中)为优良率68.15%、合格率99.72%,在广东省全省名列前茅。以剪纸艺术为代表的佛冈县第四小学“悦·印”剪纸艺术工作坊,通过“项目推进式”课程的研究,将佛冈本土人文与剪纸教学融合,传承创新,多项学生作品获得省市荣誉嘉奖,教育成果显著。
优质素质双师资源,促进教师职业素质提升更好满足学生需求
第三,课后服务教师。减负提质,促进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更好地提升家长满意度。教师是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的第一资源。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以校内教师为主,首先要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大力挖掘校内教师潜力、活力。其次,对于有需求但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可积极协同社会育人资源,引入有资质、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协同育人,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并建立严格的遴选及监督机制,形成“白名单”资源库。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借助今托管平台增设AI双师课,打造艺术、体育、劳动、科技“四品”课程,开辟校园劳动教育实践“绿芽农场”,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实践需求,提升育人实效。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的高效应用,提高了教师管理效率,促进专业水平提升,为教师“减负提质”,有利于课后服务师资队伍的打造。通过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的智能打卡提醒、快速批量考勤、课堂动态、学情报告等功能,教师考勤更轻松,评价更完善,取酬更合理。应用优质资源助力教学模式转型,智能化评价反馈常态化,确保有人教、开得好、有效果,推进民生实事。
数据驱动促进五育融合,提供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个性化选择
课后服务数据。精准匹配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赋能高质协同。数据是数字化转型时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将和教材一样,同等重要。以数据驱动,助力“一校一案”原则下学校课后服务体系的建立,促进五育融合。数据真实有效,评价模型完善,为学生提供符合成长需求的个性化选择。依托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佛冈县已探索出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校内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佛冈实践”,并积极参与国家“双减”及课后服务系列研究与课题。2022年10月实现与国家统一平台的数据对接,已实现214万+真实课后服务数据自动上报,为区域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23年4月率先完成与国家平台的地方集成,统一门户登录,一体化管理,实现更多一体式升级功能,从国家至学校五级贯通,解决“多身份、多用户”难题。基于国家教育数字基座构建的教育大数据仓,实现课后服务全场景教育数据资源的集成汇聚,已构建“教—学—评—研—管”一体化机制,数据驱动信息采集和决策,完整记录学生成长、教师工作、学校育人特色经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特色化打造。在由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科学技术协会和茂名市茂南区教育局主办的茂南区第一届中小学生智能编程大赛中,今托管平台覆盖的学校有88名学子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占比近40%。
高效管理及保障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安全管理
第五,安全管理。数字化平台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课后服务整体解决路径,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安全管理。加快课后服务数字化赋能,以数字技术改变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引领教育变革和治理,重塑教育新生态,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校“乐管”。今托管平台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全贯通,以校为本,充分激活教师活力,确保环境安全、内容安全、资金安全和数据安全。2023年8月,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教育局进行的学年度区属课后服务工作考核中,今托管平台凭借执行中做到组织到位、统筹推进、管理规范、运营有序、效果显现,获评优秀。
推动数字化平台更广泛实践应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综上所述,家长对于课后服务的关心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课后服务费用问题。二是期待更丰富、质量更高的课程体系,匹配个性化需求。三是希望课后服务全程可视,能及时掌握学生课后服务学习动态、学习成果,有科学的评价标准。下一步,应全面推动数字化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在更多区域的实践应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优质资源共享共用,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地形成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合力,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从‘双减’中得到实惠,使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叫好又叫座”。第一,通过数字化管理执行平台进行区域统筹,实现课后服务普惠化与特色化相结合,有利于各地课后服务“一盘棋”之下的“一校一案”的落地执行。第二,以实践案例、数据模型、创新模式等,构建“教—学—评—研—管”一体化机制,让课后服务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第三,利用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依托国家教育数字基座,实现区域整体统筹,均衡区域资源安排,解决课后服务参与各方的诉求,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课后服务校校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第四,线上线下全贯通,以校为本,充分激活教师活力,确保环境安全、内容安全、资金安全和数据安全,形成双减提质增效的教育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家校社融合育人。
加强课后服务督导评估,完善课后服务监管体系
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不能缺位,需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评价标准,确保有序发展。将课后服务纳入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学质量评价、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建立课后服务评先评优奖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课后服务专项绩效工资分配和课程评优、淘汰退出的依据;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年度监测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家长进校观摩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集中采集家长建议,打造更为高质的课后服务;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家长教育观念及教育能力的提升,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定期举办交流会,向家长深入解读双减及课后服务政策、家庭教育指导、学生成长及生涯规划等内容,把家长关切的问题讲清讲透。
同时,为推动下阶段将课后服务素质培养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丰富评价工具的研制上、评价结果的使用上以及评价多元化程度上,奠定坚实基础和实践积累。
课后服务是系统工程,利用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应全面推动数字化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在更多区域的实践应用,把区域统筹挺在前头,让课后服务这项重大民生工程能够持续高质量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普惠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积极协同下,课后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赢得学生喜欢,家长支持,社会满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