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反馈,给幼儿积极情绪体验
教师不但是幼儿生活的照顾者、管理者,也是经验和能力的传授者,扮演着幼儿心目中权威和偶像的角色。因此,互动不仅是幼儿和教师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幼儿朝着我们的期待发展的重要途径,互动质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的人格和个体意识的建立,也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1扭转教师“找毛病”的医生心态
有个孩子,从小不爱吃黑木耳。进入小班后,家长向教师反映了这一情况,教师知晓后便为孩子制定了改正挑食习惯的系列教育措施,如阐述挑食的弊端、奖励小红花、从吃一小口到一大口再到多吃几口……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年的“教育”,这个孩子不但没有喜欢上黑木耳,反而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就要惊恐地查看当日菜单,如果当天有黑木耳,就会撕心裂肺地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很多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把教书育人理解成了“治病救人”,不吃黑木耳就是挑食,必须“治”。其实,很多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会绷紧“教育”这根弦,面对幼儿的种种行为,总以纠错和治病的心态来看待,不举手发言是问题要改,性格内向不够活泼要改,性格过于活泼安静不下来也要改……于是,师幼互动重心都放在找问题改缺点上了。
基于此种现象,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或许可以扭转教师的想法。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2000年前后创立,它的核心思想在于改变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解决病理问题的倾向,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增进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倡导积极评价和正向干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21年2月发表的《积极、成绩优异学生,学校和教师能做什么》也明确强调,教师与学生间形成的积极社会情感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正向激励反馈,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状态,更能转化为他们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显著提升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
在学前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尤为契合当前需要。如果我们在师幼互动中能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正向教育理念,改变教师总是“找毛病”的医生心态,也许能有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于是,我们开始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师幼互动探索。我们期望致力于构建一种有温度的互动,让幼儿在其中感受积极情绪的传递与体验,收获成就感、快乐感、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最终成为独立、积极且充满好奇心的终身学习者。
首先,我们确定了新型师幼互动发生的基础。我们认为,师幼互动的产生应基于对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建构的经验的细致观察、发现、理解,是对幼儿成长的新信息进行解读、明晰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其次,师幼互动是一个鲜活、持久且全面展现幼儿学习的过程,是鼓励幼儿认识自身变化、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最后,师幼互动必须要给予幼儿积极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幼儿内在的生命力量。由此,我们确立了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思维路径,即接纳—识别—激励性反馈。
2接纳幼儿的感受
接纳是指无论是幼儿发起还是教师发起的互动,教师都要充分包容、理解和分享幼儿的情绪状态、感受或视角,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感和体验,即我们所说的“见儿童所见”“接过儿童抛过来的球”。
例如,有一次,我和园长等几个管理者探访一所幼儿园的游戏,来到一个露台上,看到几个幼儿正兴高采烈地搭建着什么。见我们走过来,几个幼儿兴奋地喊其中一位保教主任:“老师,快来看,今天我们搭的军舰!”一个幼儿还跑过来试图拉这位教师过去看,我们羡慕地冲着她笑,这位教师也开心地笑了,但是她没有打算走过去欣赏,而是忽然有点儿忧虑地摸着这个幼儿的脖子说:“哎呀,太阳有点儿大,你好像出汗了,要不要脱掉外套?”那个幼儿愣了一下,然后沉默地摸摸自己的脖颈走回了露台。
为什么好好的师幼互动戛然而止了?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接纳幼儿当下的所思所想,没有接住幼儿抛来的“看看我们搭了什么”的球,而是着急地抛出了自己“出汗要脱衣”的球,消解了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果教师能接纳和共情,来到建构区,用欣赏的眼光倾听幼儿的介绍,满足幼儿的情感体验后,再发出自己的建议,那么互动自然会进入下一个话题,幼儿也会更容易接受和天气变化有关的建议。
由此,回到上面“吃黑木耳”的案例,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幼儿最后为什么痛恨和害怕黑木耳了,因为“不喜欢黑木耳”不是一个被接纳的行为,而是被冠以“挑食”的坏毛病,教师用的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其实都是在变相让幼儿深刻感受到自己行为的不被理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抗拒情绪。如果教师能告诉幼儿,自己也有不爱吃的东西,同时,让所有小朋友都来说说有没有不爱吃的东西,那么该幼儿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爱好,每个人的不同都是被允许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幼儿最终长大了也不爱吃黑木耳,但绝不会痛恨或者害怕黑木耳。一朵黑木耳折射出的,是每个独特的幼儿是否被接纳和包容。
3识别幼儿的学习
识别是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正向解读当下什么样的学习正在发生,体现了对幼儿个体独特需求、能力和状况的深入洞察与理解,是师幼互动非常重要的一步。
有一次,4个男孩到益智区玩弹子,他们没有按照游戏规则“用筷子夹弹子”,而是把弹子堆在翻过来的碗底上。当堆高的时候,弹子会掉下来四处滚散,幼儿却哈哈大笑。此时,教师走过来该如何互动呢?有的教师可能会指出幼儿的错误,指导幼儿重新回归到正确的游戏方法中去。但是在我们的识别环节,要求教师不要先找错误,而是首先挖掘和发现幼儿正向的发展在哪里,从更深层次上指向幼儿的情感智慧、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惊讶地说:“什么事情让你们这么开心?”这是对幼儿当下游戏兴趣的识别。教师也可以问:“你们发明了新的玩法了吗?”这是教师对幼儿创新能力的识别。这不仅包含了上一步的“接纳”,更让接纳精准指向对幼儿发展的解读,这种正向的、发现式的互动能触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联结,为幼儿后续主动积极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给予幼儿激励性反馈
反馈也可以称为“回应”,是行为或情感交流过程中接收到并给予相应的关注、理解或行动的过程。在我们所说的师幼互动中,反馈是基于对幼儿发展的识别而作出的回应,是强有力地激发幼儿内在生命力的一个环节。
比如在上面的玩弹子案例中,教师可以继续反馈道:“今天老师发现你们4个人玩得很棒,首先是因为你们合作得很好,其次是因为你们创造了新的玩法。游戏结束请你们向大家介绍你们创造的新玩法,让大家也来学一学好吗?不过,弹子掉到地上逃走了就玩不成了,你们能想出办法不让弹子掉地上吗?”
这样的反馈是充满激励性的,指向了幼儿的自尊、自爱、自我实现,鼓励幼儿继续作出贡献。这种反馈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积极情绪,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基于激励性反馈的师幼互动,首先,它改变的是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是教师深信儿童具有自我构建和发展潜能的内在驱动力,认同教育应顺应而非压抑幼儿的自然生长规律;其次,它强调培育幼儿生命的内在力量,促进大脑发育,从积极情绪发展的视角来促进幼儿认知、社交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最后,它将“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这一信念落实到教师行动上,把教育的目的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关怀和促进幼儿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