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基础能力,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从而培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是高校必须回答也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新质生产力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新要求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导作用。新质生产力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要素,旨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新的驱动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迭代蓄水池和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文化优势,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体系化、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从基础前沿研究到关键核心技术再到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突破,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成果、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新质生产力发展蕴含了鲜明和深刻的时代特征——原创成果更多、技术迭代更快、生产效率更高、可持续性更强、发展质量更好,这对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的组织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承接“大任务”,依托多个学科凝练重要原创问题和重大科研方向,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在此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前沿科技探索双轮驱动,实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重大突破。然而,我国高等院校仍面临科研选题相对分散、科学问题凝练能力不强、有组织科研不够等问题,致使原始创新能力相较于世界顶尖大学仍存在一定差距,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效能有待提高。
二是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基于“大任务”组建“大团队”。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兼顾团队规模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问题,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共同体。然而,我国科研生态大环境仍有待完善,政策体系整体性不足、培养体系前瞻性不够、评价体系多元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青年科研人才培养,限制了科研团队在提升科技基础能力的同时培养大批新生力量。
三是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优势,构筑“大平台”强化科研载体功能。在此需求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研平台,用系统思维谋划如何实现多学科高质量发展、不同学科间的高效融合,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等。然而,我国高校科研大平台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方面与世界顶尖大学仍然存在差距,在期刊、联盟、学会等“软平台”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有待提升,高校科研平台不足以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是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培育“大成果”增加有效技术供给,加快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坚持引导科研创新与服务经济主战场、民生所需相结合,立足高校自身科研优势和特色,产出服务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靶向性不足,难以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无法有效回应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锻长板补短板强化科技基础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进一步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科技基础能力、重点突破能力和体系化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把握正确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有组织地推进科研。明确各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定位,使其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与其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二是优化高校科研战略布局和组织体系设计,持续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主动谋划并承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完善高校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指导作用,依托学科建设有组织地凝练重要原创问题和重大科研方向。同时,深化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的双轮驱动,集中优势力量推进前瞻性基础研究,持续取得“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塑造新动能。
三是完善科研人才培养与使用体系,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大任务”组建大团队,完善充分信任青年人才、放手使用青年人才的政策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年科研力量。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平台能级,发挥其有组织科研的载体作用,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自觉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贡献,在优势研究领域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其他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开展研究;加快通用技术实验平台建设,实现校内、校外平台资源共建共享;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及国际大科学装置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大平台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催生更多战略性产业技术。
五是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破原有“先研究再转化”的传统模式,适应新质生产力对技术迭代和成果转化加速的新要求,实现“研究与转化同步”,重视立项论证时的企业参与和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转化;同时聚焦区域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全面深化校地科研合作协同,打造“高校主体、社会参与、成果转化、基金投资、属地服务”的高校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有组织地服务区域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动能。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