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属于“小个子”的协会:跟自卑说再见
今年68岁的退休体育教师迟化没敢想,32年前自己一个心血来潮的想法,如今已经落地生根、成长壮大,影响了1000多名学生的成长轨迹。
在吉林大学,小个协会是个特别的存在。有人觉得这个名字不好,是在给身高偏矮的人贴标签;也有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让我们小个学生一下找到了归属感”。
从创立至今,这个以身高特征命名的学生社团,一直是校园里的标兵社团、精品社团、五星社团。
在别人眼中,小个协会是明星社团。在每一届成员心里,协会更像是个大家庭,里面有很多兄弟姐妹。大家喜欢称这个大家庭为“小协”。还有不少已经毕业的成员说,在“小协”的时光,是大学里最美好的回忆。
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小个协会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马启飞是小个协会第28届会长,尽管已从吉大毕业,仍和协会密切联系着。
大一的一个晚上,马启飞在学校体育馆打球。小个协会的学长们发现了他。对方热情地上前打招呼,说他的身高符合小个协会要求,可以加入。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热情邀请,马启飞感到“很尴尬”。看着学长们真诚的眼神和自信的笑容,碍于情面,他勉强加入了小个协会的QQ群。他想回到宿舍后再悄悄退群。
还没等马启飞退群,群里成员看到有新人加入,纷纷发言欢迎。马启飞有点犹豫,或许可以先留下来再作打算。
刚上大学时,马启飞自认为性格开朗,但是自信心不足。有人谈论身高时,他有一种自卑感。
现在,已经工作的马启飞不再避讳谈论身高,“个子矮没什么大不了,能力和头脑更重要”。这是大学4年里,小个协会带给他的自信,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
以前,马启飞身体瘦弱、很少运动。现在,不论每天工作多忙,他都会抽时间健身。在小个协会里担任管理者的经历,更让他增添了胆识,演讲能力和管理能力迅速提高。
加入小个协会已经3年的赵彤,看中的是协会丰富的活动。因为性格内向,社交圈小,他觉得大学生活缺点色彩。大一看到小个协会纳新,他告诉舍友,自己找到了组织。
作为创始人,“小协”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让迟化感到激动。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他仍然是小个协会的灵魂人物,关注着协会的动向和发展。
小个协会原名小个学生体育协会。当年,还是青年教师的迟化在上公共体育课时发现一个让他“不能不管”的现象。在篮球场、排球场上,很难见到小个子学生。跳高、跳远等体育测试,他们成绩很难达到优秀,甚至会不及格。
看到这些学生体质弱、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迟化想或许可以成立一个协会,把大家组织起来,锻炼身体、提高自信心。
协会成立时,招新的海报还是手写的。贴上去没多久,就被撕了下来。学校里很少有撕海报的行为,迟化开始反思,他的想法和举动是不是欠考虑。
后来,他征求了一些小个子同学的意见。大多数人答复他:应该承认现实,没必要回避。
但,用海报纳新的方式被取消了。迟化改成从身边的学生着手,面对面邀请,减少误解。这样的纳新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
协会成立数年后,迟化发现,单一的体育活动,并不能完全解决小个子学生的心理需要。后来协会又加入了演讲、分享、聚餐、周年庆等活动,让大家有更多机会一起交流和成长。
现在,小个协会已改为体育活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社团。不过,一直未改变的是“对会员的身高要求”。身高男生要在170厘米以内,女生在160厘米以内,才可以入会。
“小个协会隶属于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现任小个协会指导老师、吉林大学体育教师倪维广介绍,以文明、积极的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小个子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是协会的宗旨。
现在,协会每个星期会举行一次线下体育活动和一次线下娱乐活动,例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玩三国杀、趣味纸牌。让大家在有趣的活动中,锻炼身体,收获好心情。
原来“社恐”可以变成“社牛”
倪维广发现,刚加入小个协会的学生,十有八九都是社恐,不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很多加入小个协会两三年的学生,便不再为身高焦虑,从“社恐”变成“社牛”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加入协会后,赵梅花经常听到师哥师姐们分享大家的成长趣闻。去年末,大二的赵梅花当选为小个协会的新任会长。
入会两年,从“社恐”变成了“社牛”,这个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发生在了赵梅花身上。
大一上体育课时,倪维广主动走上前,邀请赵梅花和另外两个小个子女生加入协会。
与很多人一样,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邀约,很难感到愉快。虽然给倪老师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但赵梅花并不打算加入。没过几天,倪维广和迟化同时给她打电话。
老师们劝赵梅花,应该勇敢加入协会,锻炼胆识、提高自信。
两位老师的良苦用心,让赵梅花下决心入会。同时被邀约的另两名女生,还是选择拒绝。她们告诉赵梅花,这是在给身高矮小的学生贴标签。
高中时期,赵梅花看见陌生人会躲着走。跟邻居打招呼,也觉得张不开嘴。
第一次去参加协会活动前,赵梅花还在微信群里试探着问,去找大家是否方便。大家则第一时间在群里欢迎她。
赶到现场后,大家的热情变得更加具体,嘘寒问暖、拉她入队、手把手教她打乒乓球。赵梅花感受到了生活中一直稀缺的“被关注”和“被重视”。
现在看见刚认识不久的朋友,赵梅花会不自觉地挥手打招呼。遇到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她也会伸出援手。
新加入的成员,对赵梅花的评价是:笑容很有感染力,性格怎么能这么开朗!
如果“社恐”有级别,福文定义曾经的自己是“超级社恐”。去年,已经在北京读研究生的福文,被邀请回母校,在小个协会的新生见面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福文一直认为自己很无趣,没有爱好和特长,也不喜欢社交。他说自己太过普通,社交活动中属于边缘人,不如自己独处。
在小个协会里,福文发现原来社交门槛没那么高,也不用做太多心理建设。如果不擅长聊天,会有人主动跟你聊天;不擅长运动,会有人不厌其烦地把你教会。
在每周小个协会的活动现场,有一种松弛感互相传染。
每次集体运动完,大家会围成一圈分享近况、趣事、困惑或者不开心的事。经常一边聊,一边吃学长们自掏腰包买的零食。
“这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之间可以坦诚相待。”福文说,彼此帮助,为对方着想。
除了每周两次活动外,协会内彼此要好的朋友也会约着一起学习、出游。协会里还有个一直坚持的习惯,就是活动结束太晚时,学长要先送学弟学妹回宿舍。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小个协会里,有接纳、包容、鼓励、持续爱和共同成长。新成员从接受爱到有能力爱别人,这样的文化一直在协会里传承。
“世界和我爱着你”,是每次协会活动结束拍合影时,大家都要喊的口号。很多会员试着解释这个口号。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大家愿意大声喊出来,传递爱。
“传承的起点从迟化老师开始。”倪维广说,从协会成立之初,这样的文化就开始形成。作为第一位指导老师,迟化是大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退休前几年,迟化就开始寻找可以继续爱这些学生的老师。直到发现倪维广和他一样,愿意为小个子学生做点事。
小个协会成立20周年时,出了一本名为《跨越》的书,以日记体记录了小个协会的发展过程,以及会员们的成长点滴,还有大家毕业后的现状。
当时,有很多已经毕业的会员给小个协会写来怀念的文字。
“总要写一篇像样的文字,纪念我在小个协会的日子,那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还有想起来总是让人嘴角上扬的兄弟姐妹们。”
“‘小协’是我在大学里挖到的第一桶金。现在我能不卑不亢地跟陌生人聊天交谈,结交很多好朋友,不得不说是‘小协’送我的一份丰厚礼物。”
“我爱‘小协’。这4个字以前难以启齿,但现在我已经可以随口说出来了。我不再觉得矫情,这是从内心发出的真实感受。”
……
每年小个协会周年庆,是协会的重大活动。会员们被鼓励都要上台表演,共同参与,允许大家紧张、忘词、重新上场。
拥有32年历史的小个协会,也有个别高个子加入。这些高个子大多竭力要求入会,或者想为小个协会作些贡献。
现在在深圳攻读博士后的卢家锐就是其中一位。卢家锐身高183厘米,加入协会前,他与很多外人一样,好奇小个协会在做什么,为什么大家会有主动利他的意识。管理专业的卢家锐一度想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小个协会。
大四加入,到从吉大博士毕业,卢家锐一直没离开小个协会,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学长”。作为资深会员,他经常为协会活动出谋划策。
这两年,小个协会的毕业校友还发起成立基金会,大家自愿出资支持校内小个协会和校友会的运转。
在小个协会的QQ群里,有1300多人,都是往届会员,大家一直保持着联系。
去年,马启飞和几位校友一起发起成立了小个协会校友会。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个城市都有了小个协会校友会。校园里的那份真诚与温暖,在校外继续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