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国际交通展:“智”绘交通蓝图,“绿”动未来出行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世界上直径最大的单护盾式盾构机、可装载多人飞行的“空中出租车”、新型直流对直流高效光伏充电桩……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在北京举办。上百件新产品、新技术亮相“路空一体”与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与能源转型等五大展区,全面呈现了我国智慧交通、交能融合等领域的最新趋势,生动描绘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图景。
科技为翼:探寻智慧交通新边界
作为连接智慧城市版图各大模块的“动脉”,轨道交通“进化”到了什么阶段?在卡斯柯展台,“羲和”数字8城轨解决方案占据“C位”。卡斯柯城轨产品中心总经理助理张璇告诉记者,“羲和”依托开放式的轨交数字底座和可扩展的信控专业模型,打造了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核心平台,相当于为列车运行及调度指挥提供了“智慧大脑”,为设备维护提供了“健康管家”。
“该产品由于集成了智能列控、智能车站、智能场段等丰富的智能应用,能够根据客户需要灵活配置定制化解决方案,全方位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安全可靠、绿色经济的高效运营。”张璇透露,在资源不变的条件下,“羲和”能够节省约28%的运维总体成本,约30%的故障与应急处置时间,全面提升运营的安全和韧性,以更低的运维成本维持系统的最佳状态,以更优的调度与控制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上,同样涌动着智慧与创新的强劲动力。走进大连海事大学展台,一艘尺寸为6.6米长、3.3米宽的救助船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度红望表示,这艘船由大连海事大学自主研发,是国内首套波浪自适应性的双体救助船。
据度红望介绍,它不仅支持手动操作,还创新性地实现了远程无人遥控功能。在5级海况条件下,该船仍能从母船安全地进行收放作业,并具备对海面遇险人员进行高效救助的能力。从应用场景来看,其将在海上救援、巡逻执法、科学考察与旅游观光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航空领域乘“科技”之翼迈入发展“快车道”。在东航设备展台,机坪特种车辆沙盘模型再现了机坪的繁忙景象。其中KT-58E旅客登机梯采用先进的自动伸缩式结构以及高强度轻质材料,可大幅提升登机效率,并确保了操作的便捷性和旅客的安全。而SDV 9200E飞机除冰车(电动式)除了加热锅炉外,其他部分均采用电力驱动,进一步融合了环保理念与技术创新。
交能融合:解锁绿色交通新“密码”
现阶段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深度演变,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和行动。在此背景下,加快交通能源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近日举行的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上,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表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和能源电力行业碳排放合计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两个行业都是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新能源和交通的绿色低碳转型,逐步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交通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在长安大学展台,一套高速公路自洽能源系统传递着科研团队对绿色交通的深入探索。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讲师葛海涛谈到,“我校沙爱民教授团队针对高速公路绿色能源自洽供给与高效利用的技术需求,创新提出了协同交通系统用能的自然资源禀赋利用技术,构建了完整的能源评估装置与方法体系,并研发了在途能源补给和系统配置方案。同时,团队还提出了维修运转装备的清洁化与闭环协同优化控制技术。”
据悉,长安大学这一系列研发成果,不仅完成了从“禀赋评估-能量规划-微网装备-运维技术-工程示范”的全链条技术创新,还首次提出了绿色、智慧、弹性高速公路自洽能源系统的架构和运营模式。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技术,为优化高速公路能源结构、推动智慧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全国的无电网地区、弱电网地区和强电网地区成功开展示范应用。
在全国各地,交能融合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年7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全域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项目,永仁至大姚高速公路交通与能源融合示范项目启动。其中作为全州首个“源网荷储充碳”交能融合示范项目,永仁至大姚高速公路交通与能源融合示范项目建成后运营25年累计上网电量将达到3.9亿千瓦时,生成绿证39万个,为未来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建设提供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引领性强的技术借鉴。
楚雄彝族自治州也在本次展会立体展示了全域综合交通融合发展建设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聚焦全域范围、全交通运输方式和交能融合等要素重点,建设全路域集中式风光电站、公路水路分布(散)式光伏、风电、绿色低碳综合枢纽示范站等,构建“交通—能源—环境”联动模式,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新能源为交通基础设施赋能,实现各类综合交通运输方式和新能源资源融合,助推楚雄州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