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广场舞《欢庆秧歌》冲刺群星奖:呈现延安精神照耀下的陕北新活力

陕北人民伴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手持彩色伞头、挥动绿色绸扇,扭、摆、走、跳,英姿飒爽,在幸福和欢乐中陶醉,尽情挥洒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广场舞《欢庆秧歌》带给人们的普遍感受。

近日,第十九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门类决赛入围作品名单公布,经过层层严格评选,陕西有7件作品入围决赛;再加上广场舞一个节目及群众合唱一支团队直通最终决赛,此次陕西共有9个参赛作品(团队)杀入群星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这也是近年来陕西入围文化部群星奖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

其中,由陕西省文化馆、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编创的广场舞《欢庆秧歌》将代表陕西,于8月26日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览山剧场参加本届群星奖广场舞门类的决赛。

作品舞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呈现新时代陕北生机盎然的景象。演员们将以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舞姿,舞动新生活,迈向新征程,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广场舞《欢庆秧歌》

 

陕西省文化馆发挥全省群文工作龙头单位带头作用,由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邵怡牵头,与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共同编创,带领常年来活跃在群文一线的青年编导,编创广场舞作品《欢庆秧歌》,意在展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同时,弘扬延安精神,延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文化作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据悉,《欢庆秧歌》的创作过程艰辛且富有诚意。根据广场舞群众普及性的特点,创作团队多次来到延安进行实地采风学习,加入群众队伍当中,与群众共舞,与群众共乐,感受新时代下丰富多彩的广场生活以及群众内心的满足感、获得感。随后根据作品创作脚本,陕西省文化馆两次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对作品编创、音乐、服装、道具等多方面进行研讨。同时不断吸纳观众意见,多次与省外专家进行框架结构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沟通,吸取专家意见,不断打磨提升作品。主创团队更是深入基层,精心挑选每一位参演人员,演员涵盖老中青以及少年儿童,既体现广场舞的广泛群众性,增强作品效果,又表现了新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品的排练是艰辛的,在不断地打磨中一步步提升。舞段涉及伞头、扇花、腰鼓多种陕北元素,伞头和扇花多是双人配合动作,男演员伞头的转动方向、高度、力度,女演员双扇的运用、舞扇的节奏、脚下的步伐以及与男演员的交流互动,均需要多方的配合。经过反复沟通,编导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不同演员排练和理解的训练方式,使不同年龄段的演员都能够超水平完成自己的角色。

记者从陕西省文化馆获悉,在服装、道具设计方面,《欢庆秧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主创团队经过实地考察,从陕西非遗布堆画、剪纸、农民画等活态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通过提炼,将非遗元素、地方色彩融入于服装当中。服装从款式、面料、色彩三要素出发,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具有陕北秧歌传统特色,同时满足演员们的动作张力需求。道具选用男演员持伞,女演员持双扇。红黄双色的伞通过男演员不同角度、力度的转动表演,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欢庆秧歌》的音乐编创以“唱红歌、跳红舞”为创作理念,以弘扬延安精神为创作主旨,选定《东方红》《兄妹开荒》《拥军秧歌》《高楼万丈平地起》作为作品背景音乐,运用老歌新唱,时尚化、交响化的包装方式,将传统音乐重新搬上舞台。作品以高亢悠扬的《东方红》为引子,运用旋律铿锵有力、韵味十足的陕北唢呐声声道出;《兄妹开荒》《拥军秧歌》运用全新的编曲手法,散发出时代的节奏;结尾在《高楼万丈平地起》熟悉的旋律中将音乐氛围推向高潮,紧紧抓住时代的主题。

目前,根据群星奖决赛和群众文化活动安排,广场舞类作品的最后角逐将于8月24日至27日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览山剧场开展,并于9月1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颁奖晚会及获奖作品展演,公布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名单。

2022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将在京津冀举办,而做好艺术节期间的第十九届群星奖参赛活动,对于展现陕西群众文化风采,提升陕西群众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陕西省群星奖备战工作自2020年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启动,以群星奖评奖为抓手,两年来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服务、培训人才、作品研讨等,充分调动了全省广大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性,还将不断加强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普及推广。

(陕西省文化馆供图)

 

延伸阅读

 

热门相关:洪荒二郎传   锦乡里   天神诀   天神诀   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