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坦布尔,人人都是铲屎官
本报赴土耳其特约记者 韩 雯
“在伊斯坦布尔,猫不仅仅是猫而已,猫代表着难以描述的混杂、文化和独特,这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本质。没有猫,伊斯坦布尔就会丢失一部分灵魂。”纪录片《爱猫之城》的开头用这样一段旁白引出伊斯坦布尔居民与“猫居民”之间的亲密故事。有人说,如果猫咪王国有一个首都,那一定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带着对“猫之城”的好奇,《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深入这方清真寺遍布的土地,期待一段与“猫居民”的邂逅。
显然是见过世面的
伊斯坦布尔猫的数量众多,据了解,不算家猫,这里的大街小巷生活着大约16万只猫。漫步在伊斯坦布尔街头,每一次“转角”可能都会遇见猫:它们在咖啡馆的门口、清真寺的台阶前、地铁站里、老皇宫的草坪上……猫咪们俨然一副城市主人的模样,日日夜夜“巡视着自己的领地”,从不停歇。
生活在这座横跨亚欧大陆、游人如织的大都市,伊斯坦布尔的猫显然也是见过世面的,总是一副不卑不亢的姿态,生人靠近时不会慌忙逃离,享受人类食物和抚摸时也不会忸怩作态或过分谄媚。
它们与伊斯坦布尔的居民相处得很好,那些勇猛的司机遇到猫咪过街会变得温柔起来,踩下刹车耐心等待,看着“猫主子们”不紧不慢地踮着脚尖离开。当地人喜欢在室外空间用餐,即使是在略带寒意的冬季。在街角小巷,总能看到这样一幅温馨的场景,食客在用餐,猫咪在一旁乖巧陪伴。来到伊斯坦布尔的游客也很难不将自己的镜头对准它们,猫咪往往会成为风景照的主角,闻名世界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是各色猫咪的背景墙。
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又属于每个人
毛茸茸的可爱模样,喵喵喵的撩人叫声,这种柔软的存在被几乎所有伊斯坦布尔的居民珍视。在这个“猫咪首都”,随处可见猫粮、水碗和猫窝。城市街上的流浪猫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又属于每个人。不少流浪猫拥有自己的名字,虽然有的时候大家并不知道起名字的人是谁。
根据土耳其法律,照料流浪动物是地方政府的责任。2021年土耳其通过新法案,给予动物“生命体”的地位,虐待动物的人会面临牢狱之灾。“很多伊斯坦布尔人把猫咪当成自己的邻居。”在当地生活的一位中土混血女孩告诉记者,她曾救助过一只小猫,“那时我大概十四五岁,在街上看到一只眼睛有问题的小猫,就和朋友一起把它送到了伊斯坦布尔免费的流浪动物医院。如果你在街头看到受伤的动物,也可以打电话给市政府相关机构,他们会派人救助。”
对流浪动物不断增长的爱意以及保护动物意识的加强,让动物权利组织从伊斯坦布尔不断向土耳其全国各地扩散。如今,伊斯坦布尔已经有上百个民间组织致力于保护动物权利。伊斯坦布尔曾举办以猫为主题的电影节,支持创办猫主题博物馆。
英国《卫报》曾报道称,土耳其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国家,在民族认同、宗教、种族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有一件事能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那就是对猫的喜爱。
被认为是洁净的动物
不过,似乎没有人能具体说出土耳其人为什么这么喜爱猫。很多人的解释与宗教有关:在伊斯兰教中,猫被认为是洁净的动物。“如果你杀了一只猫,你要建造一座清真寺才能得到真主的宽恕。”土耳其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从中足以窥见土耳其人对猫咪的珍爱。
传说13世纪时,土耳其的民间圣人纳斯雷丁·霍贾的妻子将他带回的3磅肉煮熟吃掉,却试图隐瞒,对纳斯雷丁说肉是猫吃的。于是,纳斯雷丁给猫称体重,猫的体重是3磅。纳斯雷丁问妻子:“夫人,如果这是猫,那么肉在哪里?如果这是肉,那么猫在哪里?”纳斯雷丁问妻子的这句话举世闻名。猫很容易成为偷窃者的替罪羊,这个故事是在为猫鸣不平。
有的研究表明,猫起源于安纳托利亚和埃及。在安纳托利亚以狩猎为生的猫,逐渐适应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城市生活。此后,伊斯坦布尔的猫咪数量逐渐增加,这座城市和猫的渊源也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