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吃牡丹饼迎春季彼岸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王天晴

日本有句谚语:“寒不过彼岸,暑不过彼岸。”这里分别指的是春秋两季的彼岸,意思是过了春天的彼岸,日子会渐渐回暖;过了秋天的彼岸,暑气也会慢慢消散。那么,什么是彼岸?

彼岸不能算节气,也不属于正式节日,在日本被视为“杂节”。春秋两季的彼岸分别是春分、秋分和其前后各3天的时间,总计长度为一周。2024年春分是3月20日,所以春季的彼岸就是3月17日到23日。

彼岸这个词源自佛教,来源于古代印度的梵语“paramita(波罗蜜多)”,在中文里被译为“到达彼岸”。相对于“此岸”这个充满迷惑和困扰的世界,“彼岸”象征着开悟的境地。日本民俗学家则推测其可能源于日本古老的太阳崇拜。对农耕文化而言,向太阳许愿保佑丰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加上“日愿”与“彼岸”在日语中发音相同,因此太阳历法和佛教结合在一起,形成“彼岸”这一日本特有的习俗。

彼岸的起源可追溯到平安时代。据日本史书记载,在阴历二月和八月进行为期7天的佛教活动始于806年,在平安时代初期已成为惯例。《源氏物语》等作品中也可见“彼岸”一词。到室町时代,彼岸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都会在此期间供奉祖先。从发源之日起,无论春季还是秋季,彼岸都是7天,但正式将彼岸规定为春分、秋分及前后各3天的一周还是从1844年开始。

民间会在彼岸期间供奉祖先。通常供奉的正日子是在中日,即春分或秋分当天。按照传统,除去祭扫的一天,还需要自我修行。佛教中有6种修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彼岸余下的6天,正好一天进行一种。如果感觉修行门槛太高,也可以努力做到待人友善、自我反省和戒嗔制怒。

彼岸流传到今天,佛教色彩已经淡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彼岸习俗中保留下来的可能只剩祭扫祖先和应景食品。春季彼岸主要吃“牡丹饼”,秋季彼岸主要吃“萩饼”,在江户中期,就已经形成彼岸时家家户户制作点心的习俗。其实,这两者实质相同,都是在软糯的糯米丸子外包裹厚厚的红豆馅。之所以名称不同,是因为牡丹春季怒放,而日语中叫“萩”的胡枝子是秋日开花。考虑到牡丹花形正圆,胡枝子花形椭圆,春秋彼岸点心的形状也有所不同。过去,秋季的“萩饼”多用保留红豆粒的豆馅,春季的“牡丹饼”多用去皮的洗沙。这是因为秋季刚刚收下红豆,带皮的豆馅吃起来格外美味。春季用的是储存半年的红豆,去皮后口感更佳。不过,现在的储存和制作技术,让人们随时都能吃到不同形状和口感的点心。

热门相关:傅爷怀里的假千金真绝了   天龙邪尊   医门宗师   绝色符师:龙皇的狂傲妃   最强神话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