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扬皮影戏唤起印尼人的儿时记忆

本报特约记者  达  乔

印度尼西亚一个温暖的午后,记者坐在雅加达老城的“巴达维亚咖啡馆”二楼,俯瞰窗外的法塔西拉广场。这里曾经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时代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现在成为展现印尼独特历史文化的宝库。从木格窗望出去,正对面是雅加达历史博物馆,左手边是印尼美术与陶瓷博物馆,在广场的另一侧,一栋白色建筑清晰标着“哇扬博物馆”,其独特的文化展品吸引《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过去一探究竟。

历史起源有多种推测

哇扬,是一种在印尼诸岛流行了上千年的传统木偶和皮影戏表演形式。在爪哇语中,“哇”表示神圣,“扬”意为影子。哇扬如今涵盖了多种表演类型,其中最流行的包括用水牛皮制作皮影的“二维”戏,被称作“哇扬库里”;还有木制人偶的“三维”戏,被称作“哇扬戈来客”等。哇扬的故事丰富多彩,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哇扬艺术历史悠久,但学者们对其起源持不同见解,主要包括爪哇本土说、印度起源说、中国起源说等。支持印度起源说的人认为,印尼诸岛在历史上与印度半岛有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印度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多出现在哇扬戏剧中。主张爪哇本土说的学者则认为,哇扬与印度木偶艺术不同,其使用的艺术语言均为爪哇语,而非古代印度的梵语。即使哇扬的许多故事源于印度神话,但在人偶制作、表演技巧等方面,哇扬艺术表现出了印尼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

推测哇扬可能起源于中国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皮影戏与哇扬库里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在制作、选材和表演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哇扬库里选取水牛皮为“二维”皮影的制作材料,将其安装在竹棍上。演出的时候将皮影放在一块白布后面。古代用油灯作为光源,现代则使用电灯,将皮影的影子投映在白布上。皮影在被称作“达朗”的艺人手中舞动起来,向观众讲述故事。进入现代以来,哇扬的表演内容与时俱进,在龙目岛上,艺人将自行车、汽车、飞机、船舶等加入表演,讲述现代印尼人生活中的悲喜。

人偶形象丰富多变

哇扬博物馆建在一座荷兰人修建的教堂旧址上。这座教堂最初建于1640年,被称作“老荷兰教堂”,后进行整修并更名为“新荷兰教堂”。20世纪,印尼政府决定将这栋建筑改建为哇扬博物馆,它建在雅加达老城的关键位置,可见印尼政府和人民对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视和喜爱。

走进博物馆,入口处伫立着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角罗摩的巨型人偶,夸张的表情、艳丽的服饰和精致的细节瞬间将人们带到古代东南亚世界。沿着通道向里走,数量上百的皮影和人偶令人目不暇接。不少人物形象是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鬼魅,还有诙谐的喜剧形象,其肥胖的身体、夸张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哇扬博物馆不仅是印尼皮影和人偶表演艺术的宝库,还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皮影和人偶艺术品。在一个明亮的展示柜内,记者看到整齐排成一排的8个人偶,其样貌和服饰有中国南方地区木偶戏的风格。介绍显示,这是来自中国广东的木偶戏人偶,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

在世界人偶展厅内,记者还看到了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的人偶艺术品。哇扬博物馆的这一设计让人不禁感叹,艺术是全人类的,这些各美其美的人偶与皮影书写了人类古代艺术生活的华彩一章。

至今仍是“活”的艺术

哇扬博物馆在介绍中提到,哇扬表演至今仍是“活”的艺术形式,表演者会在各种仪式中登台,在印尼传统民乐的伴奏下为人们呈现精彩故事,唤起人们对历史与祖先的记忆。

在爪哇岛,人们仍会将哇扬表演融入婚礼等传统习俗中,地方政府和企业也会在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哇扬艺术家过来表演,烘托活动气氛。当然,随着印尼旅游业的发展,哇扬表演也逐渐成为外来游客不容错过的经典节目。

记者来哇扬博物馆参观时是周日,每个月的第二、三、四个周日上午博物馆会有哇扬戏剧表演。记者赶上了表演,观察到伴奏的乐器包括鼓、锣等打击乐器,以及类似中国扬琴的乐器。乐师们演奏背景音乐配合“达朗”讲述故事,在表现战争场景时,音乐会随着剧情的推动紧张起来。

由于对语言和故事背景不熟悉,记者无法完全理解表演内容。但从“达朗”的用心表演可以感受到,这一古老艺术在印尼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热门相关:剑道邪尊Ⅱ   99次出墙:老公,情难自禁   灭世之门   至尊凰妃   恶魔总裁霸道宠:老婆,甜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