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香泉(行天下)

常兴胜《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5日   第 12 版)

香泉镇坐落于安徽和县的覆釜山下,以温泉闻名。一眼泉水自山林淙淙而来,又姗姗远去。泉水有温度、有气质、有秉性、有孝爱,引得山外来客在此结庐。

南朝梁宗室昭明太子曾来香泉。他姓萧名统,字德施,谥号昭明。相传萧统曾身患疥疮,遍访各地名医却难以治愈。他常来香泉沐浴,感觉神清气爽,疥疮渐消,欣喜至极。于是,萧统为香泉题写了“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香泉所在的香泉镇自此名扬天下。

在香泉镇的昭明广场,有一座萧统的汉白玉雕像:一袭白衣,身形挺拔。雕像不远处的老街上有一堵粉墙,墙上的《二十四孝图》彩绘栩栩如生,其中“孝感动天”“鹿乳奉亲”“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等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孝善是至纯之情,恰似春日里一朵朵洁白的梨花,风过处,梨花飞舞,落入香泉。

行走在香泉梨园中,恰逢梨花节开幕。梨花一朵又一朵紧紧挨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领风骚。人在梨园中游览,眸子里满是如雪的梨花,青白色的梨枝不能承受梨花之重,颤巍巍地上下摇晃,左右轻动,随春风荡漾。

细观梨花洁白的花瓣中,藏着一根根鹅黄色的花蕊,风过花摇,恰如一双双眼睛俏皮地眨动。片片梨花在阳光与泉水的滋养下,开遍村野阡陌,庭前院后。

梨园主人杨荣健从梨花海中走来,脸上漾着笑意,带起一阵梨花的芬芳。十几年前,他从朋友处得知翠冠梨多汁、味甜、品质好,于是在香泉镇引种了200多亩翠冠梨,3年后挂果,收获了几万斤。“我种的梨不打农药,质量好,属于绿色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不少人说吃出了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杨荣健说。

为打理好梨园,杨荣健雇请当地村民常年在梨园薅草、施肥等,每到采摘期,一天最多有80多人帮忙摘梨。这些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收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由于翠冠梨品质好,加上管理得当,这些年来梨产量越来越高,收入相当可观。”杨荣健介绍,最近几年他还流转了300多亩地,培育紫薇、樱花、红叶石兰、红榉、意杨、桂花等树苗,种植了草莓、西瓜、桃子、葡萄等瓜果,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

“咿呀——”随着一声千回百转的长叹,管乐顿发,丝弦齐鸣,梨园前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一位青衣女子扬长袖,舞婀娜,曲成调,声如水。只见梨园前的半方水塘亮晃晃的,映着天光云影和岸边翠绿的柳条。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路庐剧”的演员正在表演折子戏,古戏、古腔、古韵、古词与戏外的新村、新花、新柳、新景,令游人眼前一亮、心波摇荡。

山水清音,听来令人神清气爽。遥想萧统当年,或许也常常在香泉镇闻泉水泠泠之声,遍阅山中春色。唐宋时期,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游览之余又挥毫泼墨,留下不少碑刻。后人在覆釜山修建昭明塔、昭明亭、昭明书院等。

一路有花随行,一路有泉相伴。来到香泉镇泉水村,方知这里有一座名为“杨友道”的自然村。在村口的牌子上,记述着“三杨孝母”的感人故事:相传清朝时期,杨友道、杨友才、杨友仁三兄弟迁居于此,待一无儿无女的村妇如亲母,无微不至照料十几年,为其养老送终。为纪念“三杨”的孝行,当地分别以他们的名字为三个自然村命名。

通过深挖这一文化典故,杨友道自然村在景观提升的基础上,依托原有乡村道路,规划设计了“德爱”路、“孝贤”路、“和美”路、“泉水”路四条体验路线,建设了孝心胡同、孝心长廊、怀旧影院、孝贤榜等打卡点。

走过孝心长廊,随处可见一副副叙写仁德孝爱的楹联;长廊下,一泓碧水清澈见底。村子里还在打造黄鳝、黑鱼、螃蟹、龙虾、田螺、牛蛙、甲鱼、泥鳅等养殖育种基地,并利用鱼塘的广阔面积,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上可发电,下可养殖,使水域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曾经,香泉人将“剃个头、泡把澡、羊肉面、锅贴饺”视为幸事,称其为香泉“四宝”。如今,这方被千年泉水滋养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愿在此结庐数楹,临水而居,远眺香泉湖,近览梨花雪,闲来提壶灌园,种梨鬻蔬,沐香泉,尽享田园生活的纯朴与悠然……

热门相关:原来你喜欢我呀   以权谋妻   农家小福女   我能改变东西颜色   腹黑老公溺宠:老婆不准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