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在华生效 专家:极大提升国际贸易与民间交流效率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子帅】2023年11月7日,《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中国生效实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表示,中外文书跨境流转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将大幅下降,中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今后,中国同《公约》缔约国之间公文书跨境流转不再经过传统的“外交部门认证+使领馆认证”的“双认证”程序,而是在《公约》框架下启用基于“附加证明书” (Apostille) 的一步式证明新模式。这将带来三大红利:一是大幅减少文书跨国流转所耗时间。加入《公约》后,办妥一份缔约国用文单位所需的公文书,时间可从先前的约 20个工作日减少到几个工作日,缔约国间办理文书流转手续时间平均减少约 90%。二是大大节省办证经济成本。入约将为中外人员和企业省去使领馆领事认证费和相关中介服务费。据估算,入约后每年可为中外人员和企业直接节省至少3 亿多元人民币的办证费用。三是有助于改善中国营商环境。加入《公约》后有意向中方投资、出口的《公约》缔约国企业无需为商业文书办理领事认证,中方超过 70% 的出口贸易涉及的商事文书也将因此受益。
7日,中国外交部举行《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在中国生效暨附加证明书首发仪式。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在仪式现场介绍称,疫情前中国每年办理领事认证的涉外文书总量约140万份,外国年均送往中国使用的领事认证文书总量约70万份。今年以来,中外跨境文书总量较去年大幅增长,全年有望恢复到疫前水平。
宋女士获得贴有我国第001号附加证明书的公证书,她在现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有模式极大便利了公民办理相关手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有企业代表说,领馆的认证费用较高,《公约》生效实施后能够大幅缩减企业的经济成本,是对公司的直接利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肖建华教授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加入该公约之前,我国和其他各国相互之间的公文书必须经过所在国公证或驻外使馆认证,对方国家才会承认其法律效力。加入该《公约》后,有关婚姻登记、法人营业登记以及其他公文书等民商事文书的相互认证手续得到简化。此外,在涉外司法程序中,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如果是公文书,也无须在国外办理公证或在驻外使领馆办理认证,其证据资格直接可以被对象国法院认可。这将为民商事交往和商业投资等活动提供极大便利,促进民间、社会、贸易交流,也将使涉外司法程序节约更多时间。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约》能够便利交往,提升民众跨国交流效率。
据了解,为使全国法院全面了解《公约》规定,做好《公约》生效后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中的衔接工作,2023年1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人民法院做好〈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对我国生效后相关工作的通知》,并附上公约的内容、缔约国清单,随后还将提供外国附加证明书的核实途径,这样将极大促推我国建设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公约》是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框架下适用范围最广、缔约国最多的重要国际条约,旨在简化公文书跨国流转程序,以更便捷的证明方式取代传统领事认证,促进国际经贸和人员往来。近年来,《公约》新缔约方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10月31日,有125个缔约方,约占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五分之三,包括欧盟各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及大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23年3月8日,中国驻荷兰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在海牙和平宫向《公约》保管机关荷兰外交部递交加入书,意味着中国正式加入《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