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大选辩论在即,特朗普和拜登“互撕”有何看点?
当地时间6月27日晚上9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现任总统拜登将在2024年总统竞选活动中首次进行面对面辩论。
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电视辩论通常在大选年的9月和10月举行。拜登和特朗普本月的这场对决将成为美国大选年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地点位于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位于亚特兰大的演播厅内。
目前,两位候选人均接受了该平台的邀请,并同意接受所有CNN提出的辩论新规则。
一直隔空“互撕”的二人时隔近4年再次登台交锋,这场引人注目的电视辩论将如何展开?辩论当天又会有什么重要看点呢?
“互撕”新规则
在2020年的大选辩论上,特朗普与拜登互相抢话、无视主持人,特朗普多次打断和嘲弄拜登,拜登一度直接让特朗普“闭嘴”。因此,CNN规定,今年辩论期间,一名候选人发言时,另一名候选人的麦克风将被静音。除此之外,本次辩论不设观众,只有两名CNN主持人负责推动流程,此举是为了尽量减少外部干扰,突破了之前两党总统辩论委员会设定的传统框架。
根据CNN公布的规则,首场辩论全长90分钟,两名候选人将站在同一个讲台前,具体位置由抛硬币决定。中间有两次广告休息时间,期间两位候选人不得与竞选团队工作人员接触、不得私下进行策略讨论、不得帮助候选人整理仪表等。现场不允许任何道具或事先准备的笔记,每人只配备一支笔、一叠白纸和一瓶水。
与以往辩论不同,本次辩论不设开场白环节,由主持人进行提问,两位候选人先各自用2分钟时间阐述自己的回答,之后各有1分钟的时间反驳对方以及回应对方的质疑。现场将设有提示灯提醒候选人剩余的发言时间,当剩下五秒钟回答时间时,红灯将闪烁。CNN特别提到,主持人“将使用一切可用工具来计时,确保候选人文明讨论”。每位候选人需在辩论结束时发表2分钟的总结,据外媒消息,由于特朗普选择让拜登先发表结束语,因此特朗普将在此次辩论进行最后发言。
“互撕”新看点拜登或许不会“失误”
在拜登执政期间,他曾多次因为自己的年龄而“登上热搜”。因此,辩论舞台上的任何失误,包括无厘头的言论、错误的想法,都会遭到对手特朗普的严厉攻击。
据多家美媒消息,谋求总统连任的拜登对这场电视辩论“高度重视”,并于6月20日抵达度假胜地戴维营,与顾问团队一起“闭关特训”。除了模拟辩论以外,拜登还练习了久站,以消除选民对他年龄的担忧。
资深共和党战略家大卫·科切尔表示,拜登“不能磕磕巴巴、不能语无伦次、不能吐字不清“,“如果这次搞砸了,这将成为他一生的遗憾。”特朗普或许不再“喊冤”
在过去的竞选集会和演讲中,特朗普将大量言论用于发泄个人不满,他多次提到2020年大选“存在欺诈行为”、2021年国会山骚乱事件中冲进国会山的数千名特朗普支持者为“爱国人士”,并表示他受到的刑事指控都是“政治暗杀”。
通常情况下,特朗普的这种情绪化言论会激起特朗普支持者们的热情,但在没有观众的演播室里,特朗普便无法以来观众反应来营造气氛。因此,特朗普的竞选团队曾提议,在辩论时会多关注堕胎权、经济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有分析称,对于特朗普而言,“没有什么问题比堕胎权更重要”。特朗普曾强调,若再次当选不会支持全国堕胎禁令,但他也曾多次表示“为自己在推翻‘罗诉韦德案’、保护女性堕胎权中所发挥的作用感到自豪”。左翼人士确信,如果特朗普当选,他将采取最保守的立场。因此,预计特朗普将在堕胎问题上发表强硬言论以巩固他在右翼中的地位。
“如果他在90分钟内提到生育权或堕胎这个词的次数少于100次,那他就输了。我预计他会在几乎每一个回答中都提到这一点。如果他们问他税收政策,他甚至也会谈论堕胎。”共和党战略家亚历克斯·康纳特谈到拜登时说。
在经济议题上,一段时间以来,特朗普曾不断批评拜登任内的经济政策和增长情况。尽管通胀已从2022年6月的峰值放缓,但物价上涨的累积效应长期以来一直拖累拜登的支持率。在6月22日华盛顿的一次集会上,特朗普表示,在拜登的领导下,经济“陷入了废墟”。
“互撕”对最终结果有何影响?
研究表明,总统辩论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辩论观众往往是政治参与度最高的人群,因此很可能在辩论之前就已下定决心。对于这些人来说,辩论主要是观赏性运动,观看辩论主要是为了看看自己喜欢的候选人表现如何,而辩论对他们对候选人的看法几乎没有影响。而且,绝大多数选民已经对特朗普和拜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看法,与对候选人不太熟悉的选举年相比,辩论具体内容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尽管如此,一些研究表明,辩论确实会推动其他影响选票的因素。它可能改变摇摆选民的态度,也会对接下来的筹款等事务产生潜在影响。
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拜登目前以40.8%对40.7%的微小优势领先特朗普。在三大竞争激烈的摇摆州上,特朗普在密歇根州领先拜登0.2%,在宾夕法尼亚州领先拜登2.8%,而在威斯康星州,两位候选人打成平手。
因此,为了那一两个百分点的差距,二人势必将在明日的辩论场上争得“头破血流”。
(编辑:Kare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