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30个地名入选海南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瀛海路、晨兴路、登轩路、同秀路……今年1月,市民政局发布一批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道路标准地名,其中多条道路采取核心词结合数字序列化命名方式,核心词从苏轼、丘濬等与海南文化有深厚渊源的古人所著诗词中选取,凸显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成为海口地名文化的又一亮点。
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信息的密度,更有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近年来,海口将地名文化建设融入自贸港发展大局,各级民政部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让老地名焕发勃勃生机、唤醒城市记忆,让新地名传承历史文化、留住百姓乡愁,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且富含文化底蕴的地名,正成为一张张传播海口文化、彰显海口魅力的“闪亮名片”。
保护地名文化 赓续历史文脉
地名,孕育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也映照着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沿革。
近年来,海口采取对老地名不更名、以城镇化后消失的传统村落名称命名周边新增道路名称等方式,积极保护历史地名,留存历史记忆,充分保持地名的整体稳定,为新时代地名有序传承及地名文化长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省民政厅公布的《海南省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五公祠、得胜沙路、琼台福地、海瑞墓等30个海口地名入选,涵盖纪念地、建筑地名、政区地名、旅游景点、道路街巷等多种类型。
“海口地名文化遗产最早始自汉代设郡施政,其中最悠久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时间最短的还未满20年。从海口地名文化遗产的演变中,可以窥见地方文化的发展与脉络。”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区划地名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时代变迁,地名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地名至今还在使用,也有部分地名发生了变化。
明代起,海口崇文重教之风盛行,留存下一批知名地名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文山村;被誉为“海南双璧”的海瑞和丘濬故里金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被誉为“海南第一楼”的五公祠;古代“琼州八景”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元年的琼台福地;为了缅怀海南名臣名士而修建的海瑞故居、丘濬故居、海瑞墓、丘濬墓、西天庙等。
随着历史的脚步继续前行,秀英炮台、得胜沙路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勇敢斗争的历史;琼台书院是海南教育和发展历史的缩影;海南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冯白驹故居、南渡江铁桥记录了琼崖革命历史;海口骑楼老街、海口钟楼、琼海关旧址见证了海南近代对外开放历史……
探寻一个个流传至今的老地名故事,如同翻看一部生动的海口史书,历史上的一幕幕风景跃然眼前。
留住历史记忆 赋能和美乡村
海口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名文化建设潜力巨大。讲好海口地名故事,能为推动海南自贸港核心区地名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去年12月,市民政局举办首届海口市地名文化研讨会,邀请省内外地名文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话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促进海口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进一步提高海口地名文化知名度。
研讨会上,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提出,海南许多地名承载着东坡文化的历史记忆,这些地名中沉淀的历史文化信息,正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南京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谭晓林建议,可以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人们从地名的视角进一步了解海口;可通过打造地名文化广场、公园等,进一步增进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感。
据了解,市民政部门还将积极推动理论成果转化,将其充分运用到海口当前正在开展的“乡村著名行动”及日常地名管理服务工作中,使地名文化建设真正落到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处,收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
“记得住乡愁”,首先就是要“记得住乡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地名也呈现出数量密度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整体性、前瞻性规划设计,标准化程度要求提升,乡村地名的特色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特点。
眼下,海口民政部门正积极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将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深化地名建设 讲好海口故事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深入了解一方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海口积极提升新生地名文化含量,结合东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地名命名工作,命名了一批富含文化韵味、契合地理特征的新地名,承载厚重历史底蕴、寄托美好寓意,为海口地名注入更多丰富内涵。
譬如,位于新海港附近的潮平路,取自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中的“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有着期盼港口风平浪静,旅人平安归乡的寓意;位于江东新区起步区的云海路,取自丘濬《送冯副使士定之广东宪台 其三》“家在天南地尽头,白云归处海悠悠”,寓意江东新区是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月明路、海色路、吾乡路,这些地名太美了!既有新意,又富有诗情,还很有历史文化内涵。”家住西海岸片区的市民向晓瑶告诉记者,此前在网上看到家附近的道路拟命名公告后,她与家人朋友进行了热烈讨论。“看得出来,相关部门为新建道路、桥梁拟命名时非常用心。家附近有这么美的地名,我感到很自豪。”向晓瑶说。
此外,市民政局、中共市委党史研究室还对全市红色地名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红色地名及相关背景向社会公开;市旅文局出品舞台剧《地名里的海口》,以地名为着眼点,将海口的历史人文、自然风貌和时代发展变迁等内容“搬”上舞台……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地名这扇窗口,了解海口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魅力。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口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海口地名文化资源、拓宽海口地名文化应用场景、健全地名文化保护制度,加强省内外多层次多形式的地名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海口地名文化建设,讲好海口地名故事,全力打造具有海口特色的地名文化品牌,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文化助力。
入选海南省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海口30个地名
新坡镇、海瑞墓、秀英炮台、演丰镇、攀丹村、文山村、东谭村、五公祠、琼台书院、得胜沙路、海口骑楼老街、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瑞故居、琼台福地、海口市、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琼州大地震遗址、海南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南渡江铁桥、丘濬墓、丘濬故居、冯白驹故居、金花村、大致坡镇、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白沙门、西天庙、海口钟楼、琼海关旧址。
记者手记
让地名成为城市文化耀眼名片
月明路、云散路、寰海路;儒任路、学尧街;巨浪天桥、飞鱼天桥……近年来,海口新增一大批有诗意、有内涵、正能量的新地名。其中有些地名取自与海南文化有深厚渊源的古诗词,有些道路采用附近的村庄名称命名,一个个寄托美好意愿、留住乡愁记忆的地名,在市民群众中收获了许多好评。
新地名承载美好期盼,老地名记录时代变迁,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地理特色和人文情感。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对于增强城市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地名蕴藏着宝贵、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矿藏。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媒体宣传、互动体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等方式,深入挖掘、发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可以让人们通过地名这扇窗口,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进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老地名需要保护挖掘,新地名命名更应审慎。具有特色且富含文化底蕴的新地名,可以成为城市的一张张“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访了解,推动文化旅游等事业发展。相关部门在开展地名命名工作时,不妨借助开展公众征集等方式,多向专家问看法、多向百姓要意见,让新地名也能注重体现出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让人记得住乡愁、挂得住乡情,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记者陈歆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