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

昨日,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进入第二天,多个重磅活动轮番登场。在本届纪录片节的主会场,每个区域的活动安排都很丰富。“时代立传——纪录片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主论坛、全球纪实产业峰会、“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行业放映等活动一场接一场,到处都是座无虚席,有不少人站着听完全场。“纪录片商店”区域,来自各大机构的代表戴上耳机,选看内容丰富的纪录片。会议室、多功能厅、户外草坪……各种论坛、交流、探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岸 莫斯其格 见习记者 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圆桌观点

创新创意是纪录片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球纪实峰会“世界纪实趋势”的圆桌讨论,由世界科学与纪实节目制作人协会总监保罗·路易斯主持,与美国公共频道发行公司国际销售总监安娜·吉尔德斯利夫·沃德、BBC Studios国际内容及合拍项目研发负责人托马斯·斯科特、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一起,围绕纪录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开讨论。大家纷纷认为,创新和合作是纪录片未来发展的趋势。

“创新创意是这个行业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独特的剪辑和讲述故事的方式才能够打动观众。”托马斯·斯科特表示。韩芸也认为:“创新是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我们要通过技术手段、内容研发,不断创新出用户喜欢或是没看过的新内容,才能让他们愿意为我们的优质内容买单。”她将创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全新的技术。最新的技术包括AI在内,会为纪录片创造无限的可能性,比如虚拟制作能够呈现宏观或微观、历史或未来的世界。第二是新的样态。我们希望纪录片能够不断拓展边界,和综艺、剧集、互动体验等各个品类跨界合作,让年轻用户更有代入感。第三是新的思潮。我们一直在研究当下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关注焦点,希望能加入我们的节目中。”

提案展示

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故事”

“这是一群70来岁的女性舞者。”在“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上,纪录片《跳舞的姐姐们》主创正向台下的决策人及观众推介自己的提案。影片聚焦的是在美国洛杉矶东部一群70来岁的华人女性移民,在晚年时刻开启了一场舞蹈的追梦之旅。在播放片花之后,决策人对这部片子提出了自己的期待。据悉,本届“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共收到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35个方案,最终,22个项目将登上舞台进行展示,与国内国外“决策人”面对面交流,最终评选出“十佳方案”。

而在另一边的礼堂里,“金红棉评优推荐作品”正在进行放映。本届纪录片节共吸引来自156个国家和地区的7280部作品报名参展,范围辐射全球过半数的国家和地区,最终评优结果将于12月7日公布。

圆梦时刻

77岁卢阿姨拍纪录长片

昨日,77岁的广州市民卢绮萍带着由她导演、拍摄、制作的最新长片《聊聊纪录片》在主会场进行放映。多位名导、观众以及卢阿姨的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欣赏这部纪录片,现场气氛热烈。《聊聊纪录片》呈现了卢绮萍与85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受访者探讨纪录片的故事。作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20年的老朋友,从金红棉影展的观众到带着自己独立导演的片子进行放映,卢阿姨激动地说:“我的电影梦终于实现了!”

卢阿姨60岁开始学习短视频制作。后来,她又投入到纪录片的学习与拍摄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微课”学习,在金红棉影展与专业大咖交流,到暨南大学旁听了两个学期的研究生班《纪录片研究》公开课,深入学习纪录片相关知识。片子放映后,卢阿姨动情地说:“我很幸运,等到了一个‘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给予我们这些纪录片爱好者一个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大咖观点

著名文化学者郦波:特别欣赏纪录片的严谨性、逻辑性、深刻性、人文性

12月4日晚,作为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式嘉宾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他很喜欢纪录片,“那些历史文化类型的纪录片,我都反反复复看很多遍”。

“我个人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从形式的角度上来讲,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我特别欣赏纪录片的那种严谨性、逻辑性、深刻性、人文性,它使得这个时代充满那种丰厚感,这一点特别重要。”郦波认为,纪录片“可以让时间停格,让瞬间永恒,让人间值得”。“看完纪录片之后,我每次都能感觉到‘人间值得’!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是我个人特别看重的。哪怕这部作品拍的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点滴生活,但是它背后的那种人性,那种城市里的人间烟火气,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被问及如何看待东西方纪录片的异同时,郦波认为:“对于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来讲,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共通性是很明确的。”只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纪录片在表现艺术、思维方式以及视角上有不同之处。郦波表示:“纪录片作品特别能表现出一种时间的纵深性。即使是社会角落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们都可以看到它在时间长河里的影子,这一点我觉得是东方纪录片特别具有魅力的所在。”

纪录片《香港味道》制片人王世军:纪录片助力中国故事“圈粉”世界

近年来,“南派纪录片”制作团队颇具业界影响力。2024年,“南派纪录片”将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12月5日,《“中国故事 湾区表达”广东广播电视台2024重点纪录片项目发布会》在广州举办,《中华白海豚》《共同的家园》《广交天下》《葛洪》《香港味道》《了不起的非遗》等一批计划明年推向国际市场的纪录片产品正式发布。

纪录片《香港味道》制片人、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卫视频道副总监王世军透露,《香港味道》以“味”诱人、以“情”动人,带领观众感受独特的美食风味和香港风情,“我们邀请艺人回到香港的街头,寻找一些曾经在影视剧中出现过的美味的生产地,去透视和体验香港这座城市的生活,所以这部纪录片我们定义为美食人文纪录片”。

王世军表示,“纪录片从来不是一个讲大道理的文化产品,它记录了很多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我们在香港街头拍摄《香港味道》的时候,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很多食肆老板和市民都表示看过《老广的味道》,原因在于他们都在某个熟悉的事物当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归属。”

王世军认为,纪录片在中国故事“圈粉”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第一,它真实。第二,它拍摄生活的细节,这些细节能够在另外一个国家形成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不需要翻译的。”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纪录片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文本

曾多次参与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陈宏与这个节展有着很深的缘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相关机构联合制作推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重返红旗渠》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陈宏透露,这部片子能够成功拍摄,其中也得益于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牵线搭桥”,找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国文化学者杰罗姆·克莱蒙作为该片的主线人物,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可看性和人文思考。“这里真的是纪录片人的福地。”陈宏说。

陈宏表示,纪录片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文本。一是真实和可信,向世界讲述故事,真实才能赢得可信度。第二,直观生动。以纪录片为载体,去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国际传播方面更加便于理解。第三,纪录片里有创作者的思考。“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思想是纪录片的灵魂。”陈宏说。

热门相关:全系灵师:魔帝嗜宠兽神妃   甜妻动人,霸道总裁好情深   试婚100天:夜少,宠上瘾   豪门隐婚:老婆别闹了   全系灵师:魔帝嗜宠兽神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