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6+7在什么情况下等于12

尽管我的亲身经历尚不支持我写出《开锁记6》,但同事的经历总会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白夜谈》这个栏目,很像教堂里的告解室或忏悔室,适合反省自己的过错,质问自己的灵魂。

整个忏悔的过程公正公开,和忏悔室的传统截然不同。不过这年头,“修女”这个角色都赛博化了,愿意在网络空间公开“忏悔”的人,似乎也都不在乎把黑历史曝光给全世界。

因为扮成修女直播意外走红的Twitch主播Niki

总之,今天轮到我忏悔了,忏悔的内容是:我数不明白数。

自工作以来,我在自己的稿子里搞错数字的情况已经不下十次。要么是在计算时出了差错,要么弄混了两项用于横向比较的数据。更多的情况下,是我没数明白大额数字后面的0,把百万数成千万,把十亿数成百亿。

在换算货币的时候最容易出这种问题

每次犯了错,我都要第一时间叨扰编辑,编辑也不厌其烦地照单全收予以改正,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前两天稿子又出错了,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便在对话中补了一句,“要不就我数不明白数这事写篇白夜谈算了”。

这位编辑倒是当即讲了个故事安慰我。几年前,两位内容组的前辈计算稿费税款,要算个二元一次方程,两个人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为此争了一整个下午。最后他们请来另一位同事仲裁,结果发现两人都算错了。

我不记得这个公式是干什么的了,只记得它救过我的命

他大概是对内容组的数学水平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我仍然觉得,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不只是数学问题。搞错数字在新闻学的范畴里属于严重失实,必须及时且坚定地予以改正。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检查文章,重新推演和计算数字,却在每一次的检查中忽略掉低级错误,事后才追悔莫及。

这又让我想起,高中的某段时间,我常常把6+7误算成12,即便百般检查试卷,也死活查不出自己的错误。而在大学里学习Python语言编程(这是新闻学专业必修课)时,有一次我花遍数个小时也搞不懂为何写出来的程序无法运行,直到室友过来审了一分钟,给我改了一个标点符号。

6+7当然只有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12。那么,为什么会出错?互联网的搜索结果仿佛在为我开脱,导向了某个简单的心理学名词:“注意力错觉”(Attention Illusion)。

关于“注意力错觉”的研究,始于一项1999年的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会播放一群穿着黑色与白色衣服的大学生打球的视频,事先要求测试对象记录“穿白色衣服的人传了几次球”。

在视频放完并得到这个问题的答复后,研究人员会突然给出第二个问题:你有没有在视频中看到一只路过的大猩猩?视频中的确有一位穿着大猩猩服装的研究人员,缓缓穿过打球的人群,甚至对着镜头捶胸,如此明显,却被近一半的测试对象所忽略。

包括“大猩猩”实验在内的数个实验,都被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斯(Daniel Simons)和查布里斯(Chris Chobris)收录进自己2010年的著作《看不见的大猩猩》,用于验证“注意力错觉”的存在:

在人类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一些不被关注的信息或事物,会被我们的大脑不自主地过滤掉。“即便自己知道可能会出现某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也无助于发现其他的意外情况”。

“注意力错觉”有它们存在的积极意义,例如让我忽略网页中的推送广告等与工作全不相关的事物,避免分心,提高生产力。但坏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当我在专注于考试、写代码、思考行文的时候,会一次又一次地忽略掉犯下的低级错误。

按照这个理论,人类有限的注意力总会让我们选择性忽略掉一些东西,所以缠绕在我身上的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可是在那场实验中,只要研究人员提前透露有关“大猩猩”的任何信息,测试对象就不可能看漏路过的猩猩。

我的工作让我绝不可能与这个问题迎来和解。我用了最笨的办法,把“注意数字”这四个字写在了自己的手机便条里,以便用手机审稿时提醒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容易犯错的部分。

这不一定能避免犯错,可能还会因为注意力的转移而在其他地方犯错,但至少能让我的内心更好受一点。

年近40的凯撒在画漫画时摸鱼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CaesarZX

热门相关:刀剑神皇   布衣阴阳   商海争锋   暗夜新娘:与坏总裁同居   商海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