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总有些桌游,一年都不一定玩得上一次
六名玩家扮演16世纪早期欧洲的六大势力,用大量的算子、骰子和卡牌,模拟宗教改革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与宗教斗争。这就是《教改风云》(Here I Stand),它不算是我最喜欢的桌游,可我总会时不时想起它。
英文原名取自马丁·路德在1521年沃尔姆斯会议上的演讲
听起来很像P社的电脑游戏《欧陆风云》,实际上区别还蛮大的。《欧陆风云》可以选择单人或多人联机游戏,玩家之间也可以选择合作或对抗;而《教改》只适合多人PVP,只有胜利分数达到目标的势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胜者。
夺取更多土地能够获得分数和有助于获胜的卡牌,是最好理解的胜利方式。但失去领土还会把分数吐出来,一旦因为分数太高受到多个势力的集中针对,即便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哈布斯堡王朝,也难以招架。
哈布斯堡王朝(黄色)开局时如日中天
又因六个势力有着各自不同的得分方式,完全没必要为一小块地争得头破血流。如新教和教宗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教义传播得更远就能获胜。英格兰、法国与哈布斯堡,能够派船队远征美洲,通过探险与殖民获得胜利分。奥斯曼在和平状态下无法发挥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时可以组建海盗,掠夺欧洲人的卡牌,同时赢取分数。
英格兰国王只管移情别恋,生出男性继承人或伊丽莎白一世就能得分
和毫无人情味的卡牌与骰子形成鲜明对比,《教改》每回合都有一个完全靠口头解决的外交环节。扮演各个势力的玩家之间可以私下谈判,达成如停战、结盟、抽取卡牌、租借舰队、交换领土等协议,进而将分数领先的玩家拉下水。这和“狼人杀”等社交游戏的体验截然不同,一切讨论的前提都基于势力的此消彼长,每位玩家都有参与感。
我用了近半篇文章的篇幅讲解《教改》的可玩之处,自不必再多强调它有着多大的体量。规则书上建议的六人常规剧本,需要6-8个小时才能玩完一局;这还没算上布置地图与算子、给新人讲解游戏规则、玩完一局后把算子分类摆回去的时间。
算子收纳盒,之一
另外,《教改》强烈推荐6人游戏,人数太少的话,就要有单一玩家同时操纵利益关系相近的两家势力,游戏体验也会变味。
桌游本身就够小众了,何况动辄8小时的桌游。不出所料,绝大多数朋友听到“8小时”这三个字,都会退避三舍。我自己都忍不住沉浸在碎片化娱乐之中,不愿腾出这样的空闲时间,居然还想着抓5个人一起坐8小时牢,这难度基本不亚于拉人通宵联机《文明》。
事实上我也只玩过三次《教改》,每次都在国庆的七天假期——春节都要陪家人,剩下的假期又没这么长,几乎不可能找到五个能够且愿意抽出同一天的朋友。
我在2019年网购了一盒汉化版《教改》,在国庆假期找人组局,最终只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我的大学室友。紧接着便是可怕的2020年,我一整年都没找到打开那盒《教改风云》的机会。每次“改瘾犯了”,我都会掏出那本四十多页的规则书翻两眼,久而久之,规则书已经显得破旧,但算子和卡牌都是九成新。
我不后悔。实体桌游的收藏意义暂且不论,后来我还找到了基于《桌游模拟器》制作的《教改》民间汉化图包,汉化质量差一些,刚好有实体版桌游起到勘误的作用。
“苏丹禁卫军”仅在奥斯曼军队“野战”时提供战斗优势,“攻城战”中无效
去年和今年国庆假期的两局《教改》,都是在《桌游模拟器》里进行的6人局,进行的还算顺利。现成的图包省去了初始设置的繁琐步骤,我玩过一次便乐不思蜀。线上桌游亦不必拘泥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网络环境另说),去年对局的新教领袖就是一位日本留学生。
吊诡的是,两局游戏里奥斯曼都攻入了罗马城
然而今年拉人的过程没有去年轻松。学业或工作问题,带来的人际关系与空闲时间的变动,时刻困扰着朋友,也困扰着想组桌游局的我。
在学校的,国庆假期只剩下3天。有工作的,要么加班,要么回家探亲。还有几个刚毕业没能找到心仪工作的,整天忙着投简历和面试,哪有玩桌游的心思。更别提我的两位大学室友去了部队,玩过《教改》的那位离得近,一年能见一次;另一位玩过其他的桌游,毕业后去了西北某省,别说《教改》了,这辈子能不能再见到他一面,都很难说。
我还没跟剩下的朋友说,《教改》有部续作叫《童贞女王》(指伊丽莎白一世),以16世纪的后五十年为题材,内容和规则比《教改》还要复杂。既然和朋友一年一次《教改》已经是一种奢望,《童贞女王》应该就属于一辈子能玩一次的程度了。
图源桌游网站BGG
另外,《欧陆风云》系列上个月也出了部桌游,叫《权力的代价》,在BGG网站上的复杂度评分为4.27,高过《教改》的4.18,同样有着四十多页的规则书(英语),我至今还没读完。这部桌游拥有人性化的单人规则,固然值得欣慰;不过假如真有能和朋友开一局这个的人,他上辈子一定是积了大德吧。
大概明年才读得完的《权力的代价》规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