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恐惧又一次克服了我
“你那脸,你和人打架了?”
几天前的一个早上,室友突然向我抛出个奇怪的问题,顺带用手指着我的脸。
我一照镜子,发现鼻梁附近有些发紫,眼眶附近也有淡淡的淤青,猛地看上去确实像挨了一拳,但面对室友接连好奇的追问,我只能用“不小心碰的”这种蹩脚说法搪塞,这种含糊其辞的回答搭配脸上的伤痕,简直像遭受霸凌的标准桥段,只是比起丢人,我宁愿忍受一点小小的误会。
所以这伤痕怎么来的,答案是玩恐怖游戏被吓的,准确来说是被游戏机砸的。
事情的起因和最近大火的《逃生:试炼》有点关系,这款游戏目前在Steam上广受好评,问题在于这是个联机游戏,可我凑不齐四个胆大的人。
四处安利无果后,玩不到新作索性从旧的玩起,我在Switch上买下了初代《逃生》,虽然这款游戏的恐怖我早有耳闻,但抱着“已经不再是小孩子”的自信,我在睡前的半夜时分,迈入了游戏中的巨山精神病院,然而没一会儿,刚才的狂妄就在尖叫声中化为碎末,Switch砸到脸上后摔到地上,人为了抓住机器也跟着滚到了地上。
姿势不规范,Face两行泪
初代《逃生》发售至今已有十年历史,但依旧能把人吓个半死。毫不吝啬的断肢和血浆,搭配上“精神病院”这种自带恐惧属性的环境,除了标准的美式邪典氛围,游戏还把生存恐惧的资源压力一并塞了进去,比如游戏里那台动不动就没电的摄影机,逼得我四处搜刮电池,可每一次多余的探索,都意味着与敌人再度亲密接触的风险。
在呓语和尖叫中被追杀也是压力十足
不过请不要误会,让我失魂落魄的其实不是怪物或者氛围,而是固定演出的Jump Scare,这种设计在恐怖游戏中令人又爱又恨,吓起人来却是简单而高效,连平时最爱的音乐也成了恐惧感的帮凶,一惊一乍的BGM生怕我的血压不够高。
我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个胆小的人,毕竟每次外出遇到诸如蹦极、过山车等刺激的项目,我都能毫无惧色地面对,但对那些无法预测的Jump Scare,我却能被吓到一蹦两米高,这种无法控制的反应难以摆脱,像是“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为了让自己拥有完美的勇气,初中时我就展开过历练——和另一个朋友A每天冷不丁吓对方一跳,以毒攻毒,然而试了一周下来不仅效果不佳,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当我吃饭时,A猛然的一吓导致我差点窒息,为了报复,当他从厕所出来后,我的一声尖叫让他仰面倒地,顺带狠踹了一脚路过的老师……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一周后,不仅没能锻炼胆力,反而是两个人的关系降到冰点,看到彼此就气到想要互殴。
当然,恐怖游戏也曾是锻炼自我的一个选项。在游戏上架受版号影响之前,苹果商店里不乏国内外的精品恐怖游戏,例如亚马逊工作室曾在2015年发售过一款《Lost Within》,同样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精神病院的故事,同样将生理恐惧和生存恐惧的玩法合二为一,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游戏的画面已经稍显落后,但在那个柜子还不会动的年代里,我的手机还是在数个深夜中,不止一次砸到我的脸。
游戏自带中文,方便玩家理解剧情,恐惧感更上一层楼
恐怖游戏到底怎么玩,有人告诉我秘诀在于直面恐惧带来的不适,其实只要硬着头皮上,就会发现这种恐惧是游戏营造的假象,只要明白了套路,便完全是纸老虎。
只是很明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况随着游戏开发技术的进化,游戏开发者有了更多把玩家吓个半死的手法,例如高清重制的怪物向你奔来,或者是一个永无尽头的长廊,让你陷入疑神疑鬼的不安之中。
《P.T.》也算是恐怖游戏的一个传奇了
大大方方承认恐惧并无不妥,如果真的遇到想玩的恐怖游戏,却不敢亲自动手,除了看视频外,也不妨多拉几个朋友,毕竟“量变产生质变”,再恐怖的游戏人一多都会变成派对游戏。
写到最后,其实我庆幸当时高举的不是Steam Deck,毕竟和Switch比起来,它有着1.5倍不止的重量和价格,不过《逃生》还是要玩下去的,毕竟要把嘴硬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