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黄载皓:国际社会期待中美转向“光合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无缺的国际秩序领导者,而且从目前来看美国领导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例如,在特朗普主政之下,“美国优先”政策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更多是纷争和撕裂。如今拜登领导下的美国,我们虽然看到了一些“精致的外交”,但基本上是徒有其表的,即拜登政府只是变换了外在的外交方式与策略,其战略方针的内核仍然与特朗普时期大体一致。
已故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在其回忆录《动荡与凯旋》中曾作出一番比喻,即花园里的管理让领导者变得更有效率。他写道,努力培育并持续维护关系就像是园艺工作,是“外交工作中最被低估”的方面之一。他认为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帮助它们发展,如何在它们发展到足以阻塞沟通渠道或破坏至关重要的信任之前拔除杂草。按照这种比喻,拜登似乎想推动一个国际秩序大架构的园林,但他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有待观察。
说到美国对华政策,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华盛顿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战略大局。如今在拜登的领导下,美国在战略上呈现出改变,但却忽略了经济细节。正因为经济问题的紧迫性超出了预想,拜登政府不得不改变之前的对华政策,从“脱钩”调整到现在的“去风险”。美国与中国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分歧,但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变数迫使拜登政府改变其政策。华盛顿没有看清全局,战略和战术都是不明确的。归根结底,美国缺乏一致性的愿景及政策,是造成当前国际秩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美国领导的风险是当前国际秩序的最大挑战。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这次会议主题关乎的是亚太,而不是美国及西方经常说的“印太”。笔者的理解是,中方似乎担心如果承认“印太”,就会落入美国的战略话语及框架。眼下,“亚太”带有经济和合作的色彩,而“印太”则带有安全和竞争的色彩。笔者认为,“印太”一词的提出或许意味着中国的能力已超越了亚太,而美国已经无法仅靠亚太国家来遏制中国。中美处于矛盾之中,用中国话说,矛盾就是长矛和盾牌。锋利的矛可以刺穿世界上的一切,坚固的盾可以阻挡世界上的一切。换而言之,中国的“亚太发展”之矛和美国的“印太战略”之盾正在角力。
当前亚太(印太)地区的安全局势如何?中美关系是否处于新冷战状态?我们确实看到了冷战时期阵营化的苗头正在重现。一年按季节分为二十四节气,最冷的大寒,可以比作美苏冷战。但美中关系可能还没达到冷战,可能算是“立冬”,意味着冬天要来临。而我们看到的是寒露或霜降,冷锋正在形成。这也是冬天来临前的寒冷。但笔者不认为“新冷战”这个词是正确的,因为要形成冷战式的阵营对抗,双方必须是敌对的。美国虽然单方面发动了一些对中国的限制和制裁措施,但是中美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美国与中国的竞争氛围虽然上升了,但也有很多依赖性合作。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复合竞争”。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美国需要明确其对华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应反反复复,应该尽快确定,降低因为自身的不确定性给国际社会带来的风险。第二,美国与中国的竞争需要保持在警戒线内。国际社会期待在两个大国的善意基础上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美国必须结束其国内政治撕裂,而中国需要使自己的优势具有更大范围的吸引力。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与美国在外交、经贸和军控等领域全面恢复沟通对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9日在旧金山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开始为期两天的双边对话。路透社报道说,耶伦在会晤时表示,美中不能“脱钩”,而是要在公平公正以及就有关国家安全限制措施清楚表明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的竞争”。
总而言之,国际社会期待中美转向“光合作用”、发挥集体智慧,也期待两国之间的建设性互动能够促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各种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合作。也许,正如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提到的核心问题,为了促进各国政府为维护和保障本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所承担的责任及采取的行动,我们需要从互不信任走向建立互信。(作者是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