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锋:以权威信息的大流量,塑造法治正义的正能量

山东青岛“路虎女司机逆行插队打人”事件,随着警方不断公开和回应信息,案情越来越清晰,但舆论热度却并未随之迅速下降。

经调查,肇事者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依法对其并处行政拘留10日,罚款1000元。有媒体报道,肇事者还因逆行,被处罚200元并扣3分。就对肇事方“家中拘留”的谣言,警方也通过媒体及时进行辟谣。应该说,当地警方的处置是及时的,就案件目前的进展来看,也是依法依规的。

网络舆论依然有质疑,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决定案件最终定性的受害者伤情鉴定结果尚未公布;肇事者“不具有公职身份”已经澄清,但“为何如此跋扈”的问题仍未得到解答;虽然警方已对肇事者依法处置,但肇事者并未向受害者道歉并作出赔偿,案件还未画上句号。同时,在这个案件中,肇事者逆行、插队、打人、出言不逊,与受害者作为退伍军人的顾全大局,不在客人、特别是孩子面前动手,形成了鲜明对比,恰好打在人们的“情绪点”上。这体现了中国社会对公序良俗的主流看法,也是对公平正义的集体追求和朴素期待,当然会引发无数网民的关注和讨论。

与此同时,在事实尚未厘清时,公众追求公平正义的朴素情感往往容易被“盯上”。在很多舆论热点事件中,“流量”是事件热度维持高位的助燃剂。在自媒体时代,吸引注意力、获取流量,成为一些个体或组织通过吸引和利用网络流量来获取经济利益的经营手段。吸引流量可以成为合法广告推广、观点呈现的利器,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通过夸大宣传、造假造谣、抹黑攻击、煽动对立、拉踩引战等方式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特别是在网络舆情爆发或者热点网络事件发酵时,不管是非真假、对错黑白,蹭流量、拉关注、涨粉丝,并实现经济利益的变现,已经成为许多网络账号,甚至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的第一反应。因此公众尤其需要仔细甄别,嗓门高的不一定是真理,关注多的不一定是事实。

自媒体时代复杂的网络生态,给舆论关注的事件的执法带来新的挑战。在类似于青岛“路虎女司机逆行插队打人”案件中,不仅考验执法部门的执法专业能力和法治素养,还考验执法部门甚至整个地方的公共关系能力和网络素养。当地公安机关依法依规处置案件,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关键时刻的法律力量,走出了重要一步。

面临当前的舆论环境,对这类案件的处置,不能仅仅停留于一板一眼的“依法办事”,还需要照顾到普通民众因受到暴力违法行为冲击而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通过更加专业的法律处置和舆情处置,抚慰他们的心理焦虑。随着案件深入调查,公安机关应依法及时释放更多的案情信息,当地宣传和新闻部门也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信释疑。让可靠的信息及时充分地释放出来,让权威的声音及时稳定住舆论场,荒诞不经的“阴谋论”就会无所遁形,“黑流量”也将难以得逞。(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