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命名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在全社会范围内关注度日益提升。目前,部分科研领域已经探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科技成果命名,成功提升科技成果社会知名度,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进一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科技成果命名,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创新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应继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展现新的时代价值。
具文化特色科技成果命名有传承传播优势
科技成果命名直接体现出命名者对科技成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科技成果命名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以及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塑造中国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是有利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科技成果命名,能让更多人理解、领会传统文化的历史精髓。同时,还能让更多的公众观历史、看今朝、望未来,在将古代科技梦想变为今朝科技现实的激励下,关心、相信、支持中国科技发展。
二是有利于增加人们对科学的认同。中国古代科学家姓名、神话、传说、图腾等承载着国人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扩大这种积极正向情感认同的影响范围,提升其影响能力,对于增加人们对科学的认同、增强人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有利于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科技成果命名,打造了有生命力、有独特性的中国科技符号,是“中国版中国科技故事”国际传播的积极尝试,有利于我国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也能让世界更好地认知中国。
科技成果命名的文化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命名,总体呈现出命名元素多样、寓意深远、公众参与度高等特点。但从实践来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科技成果命名在应用深度和广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在科技成果命名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不够,缺少对传统文化融入科技成果命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归纳,许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未被纳入科技成果命名的视野,比如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诗词歌赋,尚未在命名中得到充分利用。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命名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部分领域的文化命名实践比较零散,未形成体系;诸多展现国家实力的科技成果命名缺少中国特色,有些甚至仅用英文缩写来表示,专业化门槛高,容易让人们混淆中国科技成果与国外科技成果。
持续提升文化融入科技成果命名的系统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命名需求日益增加。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通过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形成独具特色的命名路径,使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相得益彰。
一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探讨命名的本质和重要性,形成相应的命名理论、方法,明确传统文化融入科技成果命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指导命名实践。同时,总结和提炼传统文化融入科技成果命名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科技成果命名提供借鉴。
二是推进文化内涵和科技成果特征深度融合。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尤其是科技内涵、科技元素和科技思想,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资源库,为科技成果命名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另一方面,充分考量传统文化与科技成果在特征、理念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包括特征关联性、情感关联性、文化关联性等,避免名实脱节,充分契合“大国重器”“中国智造”的良好形象。
三是注重科技成果命名体系化。从横向来看,既要注重单个名称的内涵,又要考虑整体性,保持单个科技成果与其他相关成果命名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从纵向来看,要考虑科技发展的连续性,随着科技成果的推陈出新,保持其命名的连贯性,形成一定的命名体系。
四是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技成果命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通过征名等活动鼓励公众参与,鼓励科技界与文化界、艺术界等跨界合作,共同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技成果命名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五是注重国际传播。中国科技成果的命名还要致力于推动中外科技文明交流互鉴,不但要重视中文命名,还要特别重视外文译名,确保译名能够准确传达中文命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作者颜燕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编审,蔡雨坤系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