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斗风筝迎春天
本报驻巴基斯坦特约记者 姚 晓
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男主角阿米尔是斗风筝的好手,这里的“追风筝”指的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在春天举办的风筝节“巴桑特”。与国内不同,这里的风筝不仅要放,还要斗,用自己的风筝线割断别人的风筝线,割得越多,坚持得越久,越厉害。
《环球时报》记者的一位朋友被风筝线割破过手,他说因为有危险,所以政府禁止斗风筝了,但这项活动实在太受欢迎,大家还是会放风筝。今年开春,记者就跟着朋友体验了在巴基斯坦放风筝的乐趣。
上屋顶放风筝
放风筝这天,朋友带着记者一行来到一户普什图人家,我们先跟着主人进门,顺着楼梯来到二楼楼顶。这种不经过主屋,进门就顺着楼梯上屋顶的方式,记者还是第一次见。站在屋顶,已经有不少人聚在这里,地上铺了两块地毯,两个戴头巾的小女孩坐在上面,害羞地看着我们。地毯旁铺了一地风筝,有人已经开始整理这些风筝了。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天上的风筝还不多,朋友解释说,因为有人做礼拜还没回来,有人还要吃饭,很多人还没开始放,等等更精彩。过了一会儿,屋顶聚集了十几二十个男子,几岁只知道打闹的孩童,十来岁被指派做各种准备活动的少年,还有三四十岁正值壮年的主人和他的兄弟们,以及年龄更大的长辈们,大家纷纷摩拳擦掌,要一决高下。
主要靠拽
巴基斯坦的风筝个头不算大,最大的有半人高,小的四五十厘米,一般用彩纸和竹片制成。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些风筝上的图案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好后一层层拼贴上去。风筝没有特定图案,只用简单的彩纸甚至黑白纸做底,再剪出一些黄色的圆点、红色的桃心等图案拼贴即可。放飞前,在风筝中间抠两个洞,分别穿入风筝线加以固定,两头固定让风筝更容易起飞,且不容易断。
风筝很轻,人站在屋顶上不可能边跑边放,只能通过不断拽风筝线加快速度,把风筝放上去。看着容易,但好几个男孩忙活了很久,也没有放飞成功。
幸运的是,记者的朋友是远近闻名的放风筝能手,记者在一边等他把风筝放上天后再接手。果然,风筝线有点划手。因为害怕手被划破,记者不敢有大的动作,但又有点想试试怎么能割断别人的风筝线……抬头一看,自己的风筝距离别人的有点远,扯也扯不动,只能作罢,最后也没有搞清楚该如何割断别人的风筝线。
放了一会儿,记者的手感觉越来越疼,只好紧张地让朋友接手。没过多久,记者还没发觉发生了什么,就看到风筝飞走了,线断了……这就是斗风筝格外费钱的原因吧?没一会儿,已经有好几个风筝被割断线飞走了。朋友说,如果会放手不会疼,其实记者看到他手上已经被划了好几道小口子,只是不好意思拆穿。
斗风筝有风险
记者坐在地毯上观战,因为风筝线不容易被发现,如果你从放风筝的人前走过,万一这时风筝线还比较平,是有危险的。即便坐在地毯上,随手一摸,到处都是线,甚至有一次随着风筝飞起,记者放在一边的鞋差点被线勾着一起飞到天上去。
朋友告诉记者,之前有的风筝线不是简单的线,上面涂有胶水和碎玻璃的混合物,异常锋利,不仅能把风筝线割断,还能割破人的脸,这也是旁遮普省政府为放风筝制定严格规定的原因。除了被风筝线割到,还有一个风险就是被子弹打到。起初记者以为听到了鞭炮声,后来被告知那是枪声,有的距离不远,是人们在朝天鸣枪庆祝。
无论如何,对记者来说,在屋顶放风筝都是一种奇特、难得的体验,沉浸其中能体会到巴基斯坦人放风筝的喜悦之情,究竟能割断几根风筝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春天的呼唤,对万物萌发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