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即将在浙江杭州剧院上演
3月16日、17日,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即将在浙江杭州剧院连演两场。
这一版是真正的“陕人演陕戏”,就连《白鹿原》原着作者陈忠实先生看后也忍不住赞叹:“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把《白鹿原》演活了。”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白嘉轩的饰演者、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直言:“从专业角度、美学角度来说,这个版本挺统一,挺协调,挺精致,非常棒!”
演出海报
更多的赞誉来自普通观众,他们用手中的票表达对这部剧的喜爱。该剧自2016年首演以来长演不衰,走过了70多座城市,演出了500多场。
这样一部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戏,为什么能如此受观众青睐?“精品的标准就是你一直在演,观众一直喜欢看。”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说,“《白鹿原》受到观众的喜爱,我认为首先是因为陈忠实先生的文学魅力和人品魅力,还有编剧孟冰、导演胡宗琪等主创的卓越才华。”
文学能赋予戏剧内核和灵魂,戏剧能使文学形象起来。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被称为现实主义奠基之作,1997年获得茅盾文学奖,50万字鸿篇巨制,厚重、苍凉、磅礴、大气。陕西人艺的改编,可谓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白鹿原》书中人物繁多且复杂,是公认的“最难改编的小说”。最终,导演胡宗琪、编剧孟冰和整个陕西人艺拿出了这版《白鹿原》,没有过度颠覆,没有过度解构,他们用一部戏唤醒了《白鹿原》的精魂。
剧中,地道的关中方言去掉了台词上的腔调感,让演员融入角色的灵魂,传递出“老陕”身上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生、冷、硬、蹭、倔的骨血气。此外,无论是以“歌队”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陕西关中村民形象,还是祠堂、牌楼、窑洞随时可移动转换的精致影片,以及将全戏推入高潮的老腔,都令这部《白鹿原》无限接近原着中古老而神秘的渭河平原。
剧照
除了原着作者和主创的魅力与才华,李宣认为这部戏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陕西人艺在艺术上、在困难面前的坚持。“陕西人艺是一个地方院团,我们没有大咖,没有明星,在品牌效应还没有形成之前,可以说一点流量都没有,那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有的就是坚持啊,一种带着执念的坚持。”
的确,陕西人艺版《白鹿原》的舞台上没有一个明星和大咖。然而,因为对自身艺术风格的坚持,让这一劣势转化成了优势。在舞台呈现上,灯光昏暗,色温偏低,营造出“一张遥远的老照片,带着历史的尘埃,缓缓地给观众讲故事”的审美风格;在叙事方式上,就是一群白鹿原的生民,聚在一起,鸡一嘴鸭一嘴地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衍生他们的奇闻,表达出他们的人生观和当时的价值观。如此的呈现方式,赢得了观众这样的评价:“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舞台上就是一群白鹿原的生民,看完根本记不住演员,因为他们就是小说中的那些人物!”
“对每一位演职人员来说,我们就希望《白鹿原》这部戏可以经常给大家演,并没有想着通过这部戏让谁成为明星。在我们的认知里,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某个演员塑造某个人物,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能坚持、认真投入到创作和演出中的状态。”李宣说。
这份坚持和认真,贯穿了《白鹿原》创作和巡演的始终。河北的一次演出让李宣记忆深刻。“那天的舞台节奏出现了问题,导致演出超时。我们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观众的支持。演出结束后,剧组就开始复盘,一直到次日凌晨4点多,才找到问题的根源。经过调整,第二天晚上的演出就严丝合缝了。”
另外,李宣认为这部戏能演出500多场,与运营商、剧场方的良好合作也密不可分。“尤其是我们的运营商北京九维文化,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从这部戏的诞生到宣发包装,运营商付出的一点都不比我们团方少,面对的市场压力比我们还要大。没有紧密的合作,这部戏不可能走到现在。”
近些年来,陕西人艺的《白鹿原》等作品曾多次来杭演出,大受欢迎。“对杭州这座城市,我们陕西人艺一直怀着感恩之心。每次演出,观众现场热情的掌声,网上评论区里的温暖留言,对我们都是莫大的鼓励。我觉得,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不仅仅是因为美景,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拥抱的姿态和人文的情怀。”
(图片由杭州剧院提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