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英国殖民者曾“炮决”印度起义者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152年前——1872年的1月,印度旁遮普邦发生了一场暴动,被英国人血腥镇压,为了惩治、震慑反抗势力,英国人对参与者采取了一种残忍的行刑手段——“炮决”。

史料记载,激化印度各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19世纪,殖民者在印度旁遮普邦公开支持穆斯林宰牛,极大激起印度一些其他教派人士的仇恨情绪。1872年1月,纳姆达里锡克教徒(锡克教分支)古尔穆克因看不惯虐牛,与一位马莱尔戈德拉镇的穆斯林屠夫发生冲突,官司打到法庭。法官不仅公然偏袒屠夫,还下令当着古尔穆克的面宰杀掉这头公牛。这一行为激怒当地纳姆达里锡克教社群,1月中旬,约150名教徒展开报复行动,在马莱尔戈德拉镇揭竿而起。他们趁夜袭击了当地的一处据点、试图拿下镇子,但行动以失败告终,冲突双方各有死伤。

这起暴动引起英国殖民者的关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印度各地的反殖民武装运动此起彼伏。马莱尔戈德拉事件被英国当局定性为武装起义,殖民政府决定要对参与者施以重刑。因此,几十名参与者被架上了炮口,接受“炮决”。在此次的行刑名单上,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

据历史学家研究,“炮决”这种残酷的处决方式大约出现在16世纪,早年曾被葡萄牙殖民者用于威慑莫桑比克、巴西等海外殖民地人民,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将其广泛应用于镇压起义活动、惩罚本地逃兵。“炮决”行刑现场堪称惨绝人寰:通常来说,被行刑人会被绑缚在火炮前,后心正对炮口;炮弹发射后,被行刑人身体会被炸得四分五裂,正对着炮口的躯干部位更是几乎化作粉末,连一块残骸都很难找到。

美国《哈珀周刊》记载了1862年2月发生在旁遮普邦菲罗兹布尔的一场“炮决”事件。据目击者口述,现场血肉横飞的场景把观刑者吓得面如土色,靠近火炮的不少人被溅了一身血,更有人被碎肢击中。还有亲历者回顾,每次英军实施“炮决”时,刑场就会吸引大批食腐类动物——天空飞满秃鹫、野狗在不远处游荡,场景如同地狱。

历史学家认为,“炮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盛行”源于该刑罚的“宗教震慑力”。犯人遭处决时被炸碎身体,就无法按照某些宗教礼仪“入土为安”,对于一些宗教人士来说这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殖民者深谙此道,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炮决”在英国殖民印度时被频繁使用。“炮决”除了场面骇人,失败、误伤的风险也极大。据记载,英军一次“炮决”印度囚徒时,大炮连续3次哑火。在另一场“炮决”中,行刑者为部分火炮填装了霰弹,结果发生严重事故:面对火炮的多名观刑者被流弹击中、身受重伤。此外,行刑士兵点燃火炮后若撤离不及时,也容易伤及自身。(刘皓然)

热门相关:走私大明   护花猎王   佣兵之王都市行   我和超级大佬隐婚了   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