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乡音传“党音”声声入民心
作者:江竹轩
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门入户、入心入脑的过程中,基层干部作为最贴近群众的身边人,倘若在群众面前爱讲“官话”,爱摆“官威”,说出口的尽是冷冰冰的“大话”、干巴巴的“套话”、文绉绉的“空话”,群众听了难免觉得“刺耳”“堵心”,难以达到春风化雨的成效。(8月2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长期以来,部分基层干部在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时,往往陷入“官话”“套话”的窠臼,这些语言虽然规范,却难以触动群众的心弦。群众渴望的是接地气的、能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语,是那些能够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血有肉的故事。因此,改变宣讲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披上“乡土外衣”,成为当务之急。
“小巷宣讲”“乡音大讲堂”“党报圆桌会”……这些创新的学习形式,如同春风拂过田野,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们打破了传统宣讲的壁垒,将理论的殿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洗礼。在这些场合,干部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而是与群众并肩而坐的朋友,他们用乡音俚语,讲述着党的故事,解答着群众的疑惑,让理论之花在乡土间绚烂绽放。
“土味”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生动性和亲和力。它能够让复杂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让群众在家长里短中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当干部们用乡音讲述着乡村振兴的蓝图,当村民们围坐一起讨论着村里的新变化,党的创新理论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每一个人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同时,“土味”宣讲也是一次深刻的群众路线实践。它要求干部们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只有这样,才能用群众的语言讲述群众的故事,用群众的故事阐释党的理论。这种双向的互动与交流,不仅增强了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提高了干部们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当然,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土间绽放光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创新,不断地探索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有效的宣讲方式。同时,也需要广大干部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用更加精准、更加生动的语言将党的声音传递给每一位群众。
作者:江竹轩
一审:叶力
二审:王琳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