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部门印发意见 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助力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实现,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和鼓励支持政策。
《实施意见》明确,坚持新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替代。提升新能源供热比重,持续降低供热系统碳排放。
根据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达到1.45亿平方米左右,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比重达到10%以上;到2030年,新能源供热面积达到2亿平方米左右,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比重达到15%以上。推动新能源供热项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比例应用、高水平管理。
聚焦“三个重点” 挖掘本市新能源供热潜力
北京市新能源供热资源储量丰富,地热及再生水(污水)资源可满足供热面积14.4亿平方米,其中再生水(污水)余热可供热面积0.6亿平方米、浅层地热能8.4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能5.4亿平方米,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具备良好资源条件。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6亿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的8.5%。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实施意见》指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融合、科学布局、有序发展”的理念,充分挖掘本市新能源供热潜力。
纳入本政策的新能源供热技术类型包括:浅层地源热泵(不含水源热泵),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中深层井下换热型地热,再生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生物质供热,城市和工业余热利用(鼓励优先应用低碳热泵技术),绿电蓄热,绿氢供热,集中式空气源热泵以及新能源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站等新能源供热系统。
《实施意见》聚焦“三个重点”,即聚焦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工作方向。管理机制方面,优化中深层地热矿权办理流程,明确中深层井下换热项目审批机制。发展方式方面,鼓励地热资源按区块整体开发利用。支持新能源与常规供热设施耦合应用,构建互联互济的新型供热系统。产业发展方面,扩大传统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场景,鼓励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迭代升级,加强新能源供热市场机制建设。
强化“六个方面” 促进新能源供热产业发展壮大
在具体举措上,《实施意见》明确六方面工作内容,包括推动新能源供热多场景应用、实现新能源供热多元有序发展、促进新能源供热产业发展壮大、提升新能源供热管理水平、完善市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政策、保障措施等,切实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新能源供热利用比重,全面推动全市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
推动多场景应用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公共建筑新能源供热,提高居住建筑新能源供热比例,鼓励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综合供热系统,促进新能源供热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多元有序发展方面,《实施意见》要求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积极推广再生水(污水)源热泵,稳妥开发中深层地热能,充分挖掘余热资源,推动生物质能供热发展,推进城镇集中式空气源热泵供热,加大多能耦合新型供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扩大新技术新场景示范应用,探索新能源供热发展新模式,加强新能源供热市场机制建设。提升供热管理水平方面,《实施意见》要求优化新能源供热规划布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明确项目审批流程,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在保障措施上,《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提出要加强部门联动,做好规划衔接,夯实属地责任,加大宣传力度。
完善支持政策 推动全市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政策,鼓励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高质量应用,加大对新能源供热新技术、新场景以及综合应用的支持。
与原有政策相比,此次发布的新政策支持范围扩大、支持比例有所调整。其中,原有政策以浅层地源、余热、再生水(污水)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等地热及热泵系统作为支持重点。新政策扩大了新能源供热支持范围,将生物质供热,城市和工业余热利用(鼓励优先应用低碳热泵技术),绿电蓄热,绿氢供热,集中式空气源热泵以及新能源多能精合综合能源站等新能源供热系统纳入范围。同时,新政策继续支持新能源供热系统与城市既有热网的融合。
《实施意见》明确了新能源供热项目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申请纳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企业投资项目,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并进行专家评审,经公示后,履行相应的项目入库和资金审批程序。已申请其他市级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或运行补贴支持的项目,不再重复支持。
大力发展新能源供热是推动供热结构重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供热领域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减少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紧抓新能源供热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两个关键”,推动新能源供热多场景应用,实现新能源供热多元有序发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新能源供热规模达到1.45亿平方米左右的目标,为加快推动首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