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数字健康需从“单打独斗”走向“人机协同”
4月25日至29日,中关村论坛盛大举办。中关村论坛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聚焦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和热点问题,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领军企业家、新锐创业者等共同参与,纵论创新、交流分享,传播新思想、提炼新模式、引领新发展,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4月29日,本届中关村论坛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2024世界数字健康论坛”拉开帷幕,论坛以“数智聚力,开启健康医疗新时代”为主题,汇聚全球数字健康、智慧医疗领域多位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健康医疗在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新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展示最新成果。
本次论坛由科技部、清华大学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承办。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就数字健康及智慧医疗产业相关话题,接受了环球网记者的采访。
数字健康产业:从“初生期”步入“加速期”
作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健康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开辟了新的道路。董家鸿强调,中国的数字健康产业正从“初生期”步入“加速期”,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数字健康行业的发展。
董家鸿认为:“作为医学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数字健康正成为传统医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新引擎”,并具体分析指出,在医疗服务环节,数字健康可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可及性;在公共卫生领域,有望实现智慧化疾病监测、精准化风险预警;在药械研发层面,将极大提升新药研发和器械创新效率。
同时他也提示:“我们也要立足国情,因地制宜推动数字健康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转型关键窗口:从“数字化”升级到“智能化”
“数字健康是大势所趋,代表了医学模式变革的未来方向”,董家鸿对记者表示,当前正处在一个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全面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医学科研、临床诊疗、公共卫生等各个环节。”
董家鸿更强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他认为:“当前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把握数字健康的发展机遇,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健康医疗发展的难题和堵点,才更有助于打造新的增长极。”
展望未来,他认为数字健康将促进“治病”向“治未病”转变,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医疗。
提升创新能力:从“单打独斗”走向“人机协同”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我国数字健康行业高速发展,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都深刻影响、改变着医疗健康产品品类及服务业态,对于医生、患者、医疗产品生产企业等相关主体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金公司在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也认为,随着物联网进一步发展,医药产业有望进入科技赋能、全面跨界共融的大健康时代,数据资产的积累与运营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医药产业各方均需应势战略升级,提升数字化能力。
对此,董家鸿也认为:“随着数字健康时代全面来临,未来将涌现更多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他具体举例说,智慧医院、智慧社区将成为常态,远程问诊、智能穿戴、线上复诊等消费级应用将深入百姓生活,商保、康养等大健康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也将不断加深。
“可以预见,数字健康将重构医患关系,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他还指出,对于医生来说,借助人工智能等工具,将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走向“人机协同”,诊疗效率和质量将大幅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更需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创新能力,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024世界数字健康论坛”旨在引领行业的发展,为带动相关企业创新起到赋能作用。参会的多位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也表示,论坛为政、产、学、研、医各界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将对数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巨大推动。
“本次论坛是数字医疗、数字健康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董家鸿表示:“我期待论坛能聚焦前沿技术、研判发展趋势、分享成功经验,为相关企业把脉问诊、指明方向。同时,也希望论坛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创新共同体,吸引和集聚全球数智健康领域的资源要素,携手共创数字健康的美好明天。”
最后,董家鸿还提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数字健康事业一定能实现‘弯道超车’,引领全球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