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大数据教会了我赛博赶海
最近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突然对鲨鱼有了兴趣,于是在B站多看了几个相关视频。没想到就是这几次点击,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或许是大数据认为我突然爱上了大海,开始在推荐视频里,给我展示五花八门的海洋生物。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我这次确实被推荐算法摸透了。我很快点进这些视频,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一种此前完全不在我视野中的视频类型——赶海视频。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封面应该就是一切的开始
赶海,简而言之是在浪潮褪去时,到海滩上捡海产的活动,海边长大的孩子应该都很熟悉。但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有着未体验过的新鲜感,还夹杂着类似于《辐射4》等游戏中“捡垃圾”的满足感。
就像华农兄弟竹鼠视频里大同小异的“从生病到烤熟”,以及《欧洲卡车模拟器》里一趟趟单调的送货之旅,赶海视频也给人一种“重复又不完全重复”的感觉。但就是有着谜之魔力,吸引人继续点进下一个视频。
当初还嫌弃朋友玩这么无聊的游戏,现在自己也已经是上百小时车龄的老卡车司机了
“大庆赶海”是其中我看过最多的一个赶海UP主。封面中各种奇特的赶海收获是他的特点,比起封面里张着大嘴写上夸张标题的真正流量密码,这种风格还算收敛。不过点进他的视频,就会发现他异常扎实的视频内容,朴素得不像一个近200万粉的博主。
视频里的大庆,普通话不算标准,拍摄手法也不算专业,失焦这种低级错误更是常有的事。除了在结尾的时候架好相机说一句“好了,朋友们”作结,自己也很少出镜。但他赶海的手法很专业,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幽默感,因此让节目效果非常好。
在沙滩上发现猫眼螺的踪迹时,他会把它挖出来让它“给大家表演个才艺”,然后用手挤出一个漂亮的水花。这在他的视频里被称为日常。
当发现奇怪的气孔后,他会教观众怎么辨别不同的形状是蛏子还是月亮贝,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月亮贝只需一铲下去就能抓到,蛏子则要麻烦一些。
如果带了食盐,只要朝气孔里喷上一些,蛏子就会被“齁”得自己钻出来,样子颇为喜感。
但如果恰好没带盐,那就要和蛏子来一番斗智斗勇。先横向刮掉几层沙子判断气孔方向,然后预判蛏子逃跑的方向,挖出一条壕沟守株待兔。如果被它跑了,还时不时需要和它来一场拔河,既要把它扯出来,还要尽量不扯断蛏子肉,经验老到的大庆也不能保证零失误。
卧沙是独属于海滩生物们的一个词,是指它们为了躲避阳光保持水分,把自己藏到沙子中去的动作。赶海就是找到这些卧沙的大自然馈赠,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卧沙”的啤酒瓶。只要会分辨不同物种的气孔,赶海也就学会了一半,这些经验大庆都会在视频里传授。
就和我前面的侃侃而谈一样,许多观众也觉得自己的眼睛和脑子经过几十个赶海视频的洗礼后,肯定都学会了。谈起赶海经验都一套套的,但也仅限于在评论里指点江山。
当我也成为他们中一员的时候,大数据又适时给我推荐了另一种视频,它的关键词是“看赶海视频上头后”。
这些视频里走火入魔的观众不少。有人在家用塑胶垫假装表演猫眼螺的“喷水才艺”,有人用洗海螺额的方式洗菜,还有人用大米和酱油瓶模拟卧沙的蛏子,开创了无实物赶海的全新形式。
“一个蛏子正卧沙呢,应该是个蛏王,个头不小”
不少执行力强的粉丝,真的去到海边赶海,却发现事情并没有视频中那么简单。不仅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技巧在阳光下变得不好用了,在一些粉丝的视频中,连这项活动的画风都变得奇怪了起来。
例如有两位不知道为啥带着锅铲去赶海的小姐姐,在发现滩涂上的气孔后,开始了她们规模庞大的挖掘工程。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只收获了一汪黑水和一阵欢笑,被评论称为“经过不懈努力,两位女士终于挖到了油田”。
这些二创视频的精彩程度不输赶海本身,同样有着很不错的播放量。而在笑过之后我才明白,赶海比我想象得要难很多。
如果有一个用来赶海的赛博空间,程序脚本驱动着浪潮褪去,一只只0和1构成的螃蟹海螺卧在数字沙滩里,那么我们这群云赶海的观众在看过这么多视频攻略后,应该也八九不离十掌握了这门技术。但现实不一样,真实海水冲刷过的沙滩里有太多东西不可言说,等着我们自己去洞察。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赶海视频的,它也并不是教程。那种跟着别人去看去捡的快乐,那种似乎我上我也行的感觉,才是它的精髓。它让你觉得你会了,这就够了,别想那么多。
视频评论区的中文版“赛博空间”赶海
赶海视频之于我,更像是一份睡前的小甜品。解了馋但不会饱,看了很长时间又并没有太多内容需要消化,很快就能忘记时间,渐渐入眠。
也许不只是在赛博空间,在某晚伴着海浪声进入的梦境里,我可能也是个赶海高手。但随着我睡得更沉,它们都将一起沉入海底,变成看着赶海视频入睡的又一天。
反正我小时候看这个动画片时,还没想到男主角吃海产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Caesar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