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成为一名射击运动员有多难

我算是出生在一个“射击世家”,家族中许多亲人都在从事职业射击相关的工作,其中一些在圈内还算颇有名气。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身为游戏编辑的我,在一些朋友眼中堪比满门忠烈的杨家将里蹦出来个二五仔。每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队摘金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时,总会有人调侃着同样的话题:

“你当年为啥没练射击啊?”“咋不是你啊。”“可惜了”“后悔吗?”

并不是,而且ADC,狗都不玩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很像是一个逆子在任性之下拒绝继承父业的典型案例,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得益于家中浓厚的射击氛围和良好的射击资源,我其实是有正儿八经练过一段时间职业射击的。那是一段很短暂的时光,根本谈不上什么成绩和水平,但当时基层射击运动员的训练生活,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时间大概是在2006年前后,我刚升初二。父亲当时在市射击队担任手枪班教练,负责十米气手枪,二十五米速射以及五十米慢射三个项目。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课余时间没事就会经常跟着父亲去上班,偶尔也能蹭到枪玩一玩,结果父亲他老人家看儿子如此起劲,便动了让我“打职业”的心思:

“业余时间试试看,万一是个天才呢?”

考虑到当时我年纪不大,驾驭不太了大口径枪械的后坐力,于是便被分进了门槛相对较低的10米气手枪队——也是射击队经常用来培养新兵蛋子的地方。运动员大多都是从气枪开始练习,然后逐渐转职到不同距离的单项,机制上跟lushark老师之前写过的那篇游泳转职大差不差。

射击队有一群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不少都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沉迷游戏而被父母拧过来戒网瘾的。

不放电的那种

不过与网戒所不同的是,大多数小孩听说要练射击,过来时眼睛里都是冒着光的。这很正常,打枪嘛,哪个孩子(尤其是男孩)不爱呢?

直到他们来到靶场,尝试用自己纤细的臂膀拎起那杆两斤多沉的“弹簧炮”,经过父亲一番操练下来之后,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才会明白:专业射击好像跟打CS完全不一样。

范维克鲍65式4.5mm气手枪,由于靠弹簧(而不是气瓶)压缩空气击发,被叫做“弹簧炮”,实际重量2斤多

怎么操练的呢?以我比较熟悉的十米气手枪为例。

按照当时的规定,队员们一般情况下的训练作息是2+2+1,即上午训练两小时,下午训练两小时外加一小时实弹练习。

对于刚受训不久的新人,最开始的训练内容也不复杂,基本上只有一套流程:面对靶机,摆正姿势,举枪,瞄准,然后放空枪。无限循环。

就像这样

之所以用如此枯燥的内容填充训练时长,一方面是为了端正、固定技术动作,保证选手射击时不至于上一发10环下一发脱靶,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许多队员年纪还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举枪练习锻炼射击运动最需要的臂部力量。

别看气手枪长得挺轻巧,正常人单手来回举上5个小时的手机都未必吃得消,更别说2斤多的家伙,还得保持动作稳定了。

另外这里顺带科普一下,很多人一听到神枪手,就觉得都是些视力绝佳的千里眼。其实并不是这样,射击做为一项运动,和军事意义上的射击是完全不同的。

事实上包括我父亲在内的整个家族都有近视史,很多射击名将的视力也都不太好,许海峰视力不足0.5,王义夫更是高度近视(0.1左右)……射击的确很难,但难点主要在技术动作、心态和稳定性上,只要动作达标,子弹就能奔着十环去,跟能不能看清靶纸关系真不大——实际上不管你视力多好,想看清赛场上靶子的7-10环,都是不可能的。

在训练过程中,由于身体机能原因遭到劝退的学生不少,只不过大部分是因为力量不足,单手举枪时,手晃得跟帕金森一样。

届时教练就会找到家长沟通,让他们将孩子领回去,如果实在想练,就等个几年再来试试看。

此外也有吃不了苦中途放弃的。毕竟当时的学员大多年轻,基本都在爱玩的年纪,而射击偏偏是一项追求稳定与专注的艺术,想让孩子们长时间心无旁羁地投入其中,确实不太容易。

再加上当年靶场环境并不算太好,队里三个大项的队员全部挤在一个南北通透的厂房里,既没空调,又算是半露天,一到夏天可以说是典型的热死人不偿命。

手枪班还好,至少可以穿短袖训练,只需担心山里蚊子前来觅食的问题。步枪班则惨得多,他们在日常训练中必须身穿超过五公斤的射击服来保持稳定,一天训练下来浑身湿透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当时步枪班有个小胖子,就经常被开玩笑:“想减肥?举一天枪比隔壁游泳队划一天水管用多了!”

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还是有不少孩子坚持下来了,除了休息时间与同龄人嬉戏扯皮打发时间以外,能够参与实弹射击也成为了队员们每天最大的盼头之一。

当时队内经费并不充裕,子弹存量也不多,所以除了临近比赛,平时训练都是尽可能地省着打。

气枪用4.5mm铅弹的成本大概在每颗几分钱左右,50米口径弹则要贵一些

老队员一般每天30发,新人则只能领到10发,在训练结束前一股脑打完,除了图个爽以外,也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练习了一天的技术动作到底有没有拉跨。

不过还有比新人更惨的——干练空枪一整天没有子弹打,比如我。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教练的儿子,在父亲眼中应该作为表率,所以许多情况下,他对我的要求往往比普通队员更严一些。期间处于叛逆期的我也没少因为不公平的对待与他掀桌子,结果自然就是挨罚没子弹打。

后来跟我姐聊天时(她也在北京练射击),无意间得知她每天日常训练至少要报销掉60发子弹,待遇方面的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让我几乎当场破防。说实话,那个年纪的小孩学打枪,谁不是为了将子弹推入枪膛,然后感受扣动扳机时那“砰”的那一下,这块得不到满足,时间一长,练习射击的动力也就逐渐消失了。

另一方面,经过一年多的业余训练,我在射击方面的天赋也确实辜负了父亲的期待。一些同龄的小孩十发子弹基本上都能甩进8环以里,而我的测试散布(就是弹着点密度,越小越精准)依然东一枪西一枪,在靶纸上歪歪扭扭地像条蛆一样。

新手练习时教练对于散布的要求往往高于环数,宁可让你枪枪集中在7环附近,也不许一枪10环一枪脱靶。

后来我升入高中,学业压力骤增,在文化课成绩本来就还行的情况下,家人都认为我没必要孤注一掷地追求体育特长。自那以后,我也就很少再回到队里参加训练了。

放弃射击后,我的人生轨迹就跟绝大多数人一样,高中毕业上大学,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找了个班上。

期间除了在军训的实弹射击演习中打了两次全班第一以外(有沙袋支撑的卧姿步枪,实在是很好打),射击于我而言也就成为了一个既熟悉又遥远的符号——差不多每四年跟风关注一下奥运成绩,也就仅此而已了。

至于我的父亲,在我离队后的十多年里,依然从事着教练的职业,期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射击运动人材,每次队员在比赛中获奖,他都会在群里装模做样地发个公告,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比谁都骄傲。

前段时间跟他聊天,三言两语间正好说起了如今的射击队。他告诉我现在队伍早就搬出了原来体校的小厂房,市里建了专门的射击中心。场馆里有空调了,原来的古董枪也都淘汰掉了……让我有时间回家的话可以来体验一下。

“下次一定!”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对着屏幕中的自己叹了口气。真好啊,希望新时代的孩子们能坚持下来,别再像我一样每逢奥运都被人调侃为什么要放弃射击这项神圣的运动了。

不管明枪暗枪,能打中社长的就是好枪。

 —— CaesarZX

热门相关:一念永恒   超神机械师   超神机械师   恶魔王族   盛世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