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体”是什么梗?小编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看到今天这个标题,你一定会觉得很眼熟。记忆力好一点的朋友,或许还能由此想到相关的几句经典文案,把话直接圆下去:

这几句台词并不是谁的专利,它们属于一个宽泛的、又是大家最为亲近的群体:小编。

你一定熟悉小编,但未必了解小编。

小编隐藏在每一篇文章幕后,他为你整理了15种越吃越美白的天然食物、30个震惊娱乐圈的核弹级八卦、以及42本改变你人生观宇宙观的小说,但你并不会记住他的哪怕一个ID。

只要上网,每天你都会接触小编。也许除了社交网络上的亲友,小编是你网上接触最多的人。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小编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但说实在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编这个词的含义,以至于看到网上越来越多的“小编体”,很难理解为什么小编们的行为举止总是一个样。

小编体是什么梗?

互联网瞬息万变,每天都会产生一些新词儿,难免有些属于你的知识盲区。一旦你止不住好奇心去搜索,通常就会搜到一些这样的结果:

这类网页往往是这样一种内容格式:

这就是小编的一套标准句式,也是频繁引起我们既视感的复读句式。神奇的是,有时候正文压根没有答案,依然能完美地融合在头尾两端的小编体中。

以下是作文练习。

类似的语言风格,犹如万千小编在互联网上不谋而合,高喊着同种自成一派的声音 。

如果你运气不好,搜到了没有正文的这类网页,光看到首位两段的复读,很容易心生不满,质疑为什么小编要来回说这些傻傻的废话,并将其斥之为“垃圾小编”。

后来有好事者直接编程做出了“垃圾小编生成器”,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生成一大段专属的小编话术:

"小编体"泛滥到一定程度后,微博上甚至出现一个“小编bot”,精确地把握到了这种语言风格,将其精华提取出来不断重复。

因为人类的本质又是复读机,这种重复触动了我们,形成了某种奇妙的幽默感,这个账号的人气越来越高了

那么,小编到底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呢?这个称呼是与生俱来的吗?小编为什么不断复读这些傻傻的话?

具备互联网知识的朋友通常会首先得出一个结论,小编这样说话是为了提升SEO效率(搜索引擎优化),即为了提升网站流量,不断重复出现同一关键字,在搜索引擎中获得更多曝光,更容易被搜索到,逐渐形成了这种机械重复的标准。

但只有当我们追本溯源,才发现,小编其实并不是机械的代表。

恰恰相反,它的诞生源于早年编辑们的灵活机变。只是后来,“小编”这个词逐渐脱离创造者掌控,发生了性质上的巨大变化。

小编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小编这个词由来已久,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一些编辑开始用它来作为自称。

拿玩家们较为熟悉的《大众软件》来说,小编二字在1998年第11期的“读编往来”中业已出现。这意味着最迟1998年,这个词就有了一定影响力。

大软的读编往来栏目,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和小编们交流而特辟地一个栏目”,小编一词的诞生也是同样道理,是为了与读者拉近距离而做出的主动改变。

在早期报刊杂志中,我们能看到小编有几重意思,它首先是与“老编”相对应的。

在上世纪订阅《电脑报》的朋友应该能感受到接下来这段话的时代气息:

这段话出自1999年的第一期《电脑报》。

这份国内发行量第一的IT类报纸,在上世纪90年代设有一个“游戏广场”板块,其中的“小生手记”栏目会评论游戏,也会聊编辑自己,好比《电脑部》内部的“编辑部的故事”。

因为小生手记生动活泼,更具互联网气息,在早期的纸媒中显得相当另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编辑在这一版块还会刻意突出小编与老编的某种对立,如上面这两段话,就把事情描绘得有如老师查寝。

这个做法非常有效,让小编与老编区别开来的同时,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当时IT类报纸读者受众基本都是年轻人的情况下,“机灵的小编”与“严肃的老编”,很容易让读者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带入进去。

而小生手记这个栏目的名字,其实又呼应了小编的另一重属性。

在汉语中,“小”字当头的自称,往往都是谦称。小生,是早期白话文中青年读书人的自称,小子、小弟、小儿、小女、小人、小可、小店,无一例外,都是用于自称的谦称。

编辑自称小编,也是一种自谦的用法。小字在前,改变了编辑输出信息、读者输入信息的自上而下体系,不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亲和力,也有人情味,更平等。

在当时的背景下,它与“斑竹”之类的称谓有着相似的气质,都把编辑、版主之类冷冰冰的职务称呼,带上了初生互联网的调皮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层互联网气息,小编一词在科技、数码、游戏类报刊杂志中最为常见。

在知网上搜索一下期刊中的小编,按时间排序,基本就都是1998年算起的一批同类报刊杂志。

这一类杂志的目标用户与传统纸媒已然不同,他们想要拉近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他们有着相当充分理由去用小编这个词,而且还有一定的必要性。

因为,编辑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自称。如果不用小编,在一篇对公、对外的文章中自称“我”会显得有些个人化,用“本编”“笔者”则略微老派、生分。

这在台湾互联网上有一个非常类似的情况,对岸的网友非常喜欢自称“小弟”。

小弟也是一个谦称,对应了“兄台”。在台湾互联网的语境下,当要分享自己的作品、经验、想法,或者有求于人的时候,用小弟显得更有礼貌。

有台湾网友分析,自称虽然很多,但一要有礼貌、二要互联网,很多就不太合适了,只有小弟“刚刚好,又不显老”。

比之台湾普通网友的自称可选范围,编辑的自称其实要少得多。上世纪90年代和互联网一同兴起的科技、数码、游戏编辑在其中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那就是小编。

早年编辑们跟着互联网最初的感觉走,主观、提前地意识到了许多东西。

他们不希望让自己的文字太过机械,想主动贴近读者,于是创造了小编。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创造,只不过这影响,或许与当时编辑们的预期有些不同。

小编二字,逐渐脱离了所有人的掌控。

那么小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情景对话题。

“小弟/兄台,你能不能帮我谷歌一下‘不要啦杰哥’是什么梗?”出于礼貌的考虑,这句话开头的称谓用哪一个更合适?

我想答案是很明显的。从词语属性来说,小弟是自谦词,只能自己用,别人不能这么叫。叫别人得用尊称,而不是谦称。如果别人叫你小弟、小子、小人,那属于冒犯。

但同样是谦词,大家应该也看到过“小编辛苦了”“感谢小编”之类的用法,严格来说,这是说不通的,好比“感谢你的薄礼”“支持你的愚见”。所以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媒体圈,会有“叫小编等于骂人”的说法。

然而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小编的情况非常特殊。

本来,编辑的自称少,他称其实也很少。许多媒体从业者,出于礼貌,一般会叫同行作“老师”,媒体老师、编辑老师、记者老师,但这是尊称,不能对自己用,也不能苛求读者用。

而读者就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编辑了。

正因为互联网时代,编辑在文章中、还有在标题中频繁地自称小编,几乎到了刷屏的地步,像瘟疫一样影响了所有人,读者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叫法。

小编一词逐渐超出原有的使用范围,也逐渐丢失了本来的谦词属性,它成为了某种群像,或者说符号。

而且遗憾的是,这一群像往往带给人负面印象。

在传统媒体里,采编是独立的,一般由记者专门生产内容,编辑负责审稿、起标题、排版之类,许多关键性的程序把握在编辑手中。所以有主编这个职位,却没有主记者的说法。

但互联网的兴起诞生了新的工种,复制粘贴让同一人可以直接完成采和编,且门槛很低,随之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与当初纸媒编辑主观意识到小编的积极意义不同,过去十多年间,更多编辑被动迎合了小编二字的好处,并且没有尽到编辑的责任。

说到这一类小编,就会让人想起标题党和震惊体,就会让人想起各种不合逻辑、断章取义的垃圾信息。

这正是因为这些负面的东西,小编bot才应运而生。只要把小编某些语言风格单独拎出来,就会产生搞笑与讽刺效果。

但在过去十多年里,讽刺其实在网上算是一种较为轻度的指责。每一个门户网站的评论区,直接骂小编,就早已是一种巍巍壮观的文化现象。

骂小编的段子,也已经可以让小编bot做一个“骂小编有什么梗,为什么大家十多年来都在骂小编”的盘点了。

正如此前在论坛时代,我们经常能看到“兰州烧饼”或“LZSB”一样,在新媒体时代,火力已经从楼主转移到了小编。

然而,小编两个字的生命力并没有因此减少。它随第一代网民一起成长,尽管后来的网民遗忘了它原有的属性,但也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现在,它更加地系统化,在新媒体时代的职务属性越来越突出,小编成了某种中性的职务代称。甚至一些招聘网站,已经开始直接用小编作为岗位名称,区别于更传统的编辑。

当然,小编二字的自谦属性并不会因此消失,它保留在字面,只是更少地被大家注意到了。

作为文字工作者,有的编辑依然不喜欢自称小编,或者被读者叫作小编,这与编辑对于自身工作的定位,以及认知有关,有着充分理由。

但从整个互联网的趋势看,更多的编辑不介意自称和被叫小编,有的喜欢这么用,认为与读者的关系更好,也有的编辑没想过这个问题。

那么,作为读者,到底该如何去称呼各种编辑呢?

这里仅作为一个建议:一般来说,如果编辑自称小编,那么也叫他小编,问题不大;如果编辑不那么自称,还是别叫小编为佳,直接称作者、编辑都行。

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话语权的自由,对于读者来说,知道一个梗、一个词什么意思是一回事,选择用不用它是另一回事,都是自由。

只是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用一个梗、一个词,不仅无损自由,恐怕还要比莫名奇妙地去用它,会更加自主一些。

好的,那么这就是游研社给大家分享的小编是什么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游研社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解决你的困惑!

热门相关:斗破苍穹   修仙狂徒在校园   修仙狂徒在校园   修仙狂徒在校园   无敌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