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中国陷入通缩论”将不攻自破
西方一些媒体和机构近期不断渲染“中国陷入通缩论”,以此作为唱衰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引导民众产生错误认知。然而,考虑到西方民众自身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这种对华经济认知战手段起到的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简单说,对老百姓而言,通货膨胀就是自己手里的货币“毛”了、购买力明显下降,通货紧缩则是商品不涨价、民众需求不够。美欧不少国家现在面临的是通胀,例如美国通胀率虽然从此前9.1%的峰值有所回落,但在今年3月又有所上升,物价同比上涨3.5%,高于2月的3.2%。与2月相比,燃料、住房、汽车保险等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务的价格高出约3%。可以看出,疫情暴发、俄乌冲突延宕到现在,美国、欧洲的物价一直居高不下,老百姓付出了代价。此时,如果美欧民众听到中国的主要商品价格非常平稳,他们会怎么想?他们肯定会问,中国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而美欧一些政客和媒体、机构为了维护他们的经济治理体系在本国民众眼中的颜面,于是开始宣扬“中国陷入通缩论”。
眼下,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的经济运行可能看上去繁荣,比如美国政府公布的需求和就业数据都还不错,但这是“名义上的繁荣”。对老百姓来讲,他们并不在乎纸面上的数据,更看重货币的购买力是强了还是弱了。
就公共支出而言,美国总体是扩张型的。介入俄乌冲突,需要提供军援和增加开支;推动“印太战略”,需要提升军费及其他费用;缩小与中国在各种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美国下一步亟待扩大基础设施更新,也需要大规模增加开支;中美之间的人工智能等科技竞争,美国会大规模增加科学技术研发的投资;美国国内矛盾尖锐,种族阶层对立严重,在保障民生等方面需要增加公共开支。由此来看,增加开支还不是一点半点,有可能是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资源要素的巨额投入。公共投资增加,政府需要钱就得印钞票,随之而来就会引起通胀。各种矛盾相互叠加,陷入冲突对立的风险就会显著上升。
通缩当然是不好的,中国今年控制通胀率的目标是3%。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5.3%,环比为1.6%。其中,外需的贡献为14.5%,去年为-11.4%。这说明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全球需求增加,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预计达2.6%,高于去年的-1.2%。另一方面,我国“新三样”出口、跨境电商出口以及与周边地区贸易增长依然强劲。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2%。
今年两会的热词“新质生产力”,重点是提升中国TFP(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美国TFP的生产率增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一季度,消费和投资的贡献分别是73.7%和11.8%,都低于去年的82.5%和28.9%。这说明今年两会确定的十项重点任务,还没有转化为实际增长动力。预计后三个季度,投资的贡献将逐季上升。
按国家发改委的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约万亿元新增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元新增消费需求;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七大领域推动设备更新,有望形成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有望释放万亿元规模的市场潜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2030年前每年至少需要新增投资2万亿元以上。随着这些政策举措逐步落地,预计实现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有保证的,未来逐渐走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回归经济合理区间,进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我们是有底气和信心的。
如前所述,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将是更加灵活适度的,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可以相信,今年将大幅度减少非经济因素的干扰,降低各项政策出台的不确定性、舆论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心态的不确定性影响。中央金融和经济相关会议和今年的两会,都明确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目标。随着今年二三四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增长,恢复信心和预期,就可以看到所谓的“中国陷入通缩论”不攻自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持平,其中1月至3月CPI同比涨幅分别为-0.8%、0.7%、0.1%。有一些机构对中国2024年CPI增速预测值较低,但这个预测是在不考虑今年中国出台一揽子政策的前提下做出的,而这些政策将以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为导向,发挥短中长期兼顾的综合政策组合效应。从CPI全年走势来看,需求不足实际上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如果国家针对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足、宏观政策支撑不足等问题陆续出台相应对策,今年CPI增速当然要高于上述预测值。如最近广泛讨论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潜力巨大,也能通过系列配套政策,促进资源再配置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从2024年到2027年,中国有可能经历与1998年至2002年类似的结构调整期。经过未来四年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经济很有可能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短期内或许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变化会逐渐显现出来。(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热门相关:首席的亿万老婆 我拍戏不在乎票房 美漫大幻想 我的女友不可能是怪物 九星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