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悦:教育合作,有助于中美避免战略误判

30年来,中美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从未中断。互派留学、联合办学、专家学者访学、学术会议等合作模式为中美两国人民增进友谊、加深理解,两国政府共同提高教育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科技人文领域的交流互鉴构筑了坚实桥梁,并在“传统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本土化”的大气候下,呈现出集多元、融合、独特于一体的向好特征。然而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摩擦不断,两国原本渐入佳境的人文交流进程被部分美国政客高度安全化、政治化,中美教育合作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持续放大。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曾表示,六七年前约有1.5万名美国学生留学中国,但2022年时锐减至350人,虽然2023年该数字小幅回升至700人,但这与中国之于美国的重要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远不相称。如果说人员往来缩水只是中美教育合作陷入困境的浅表,那么两国民众彼此印象日趋负面、刻板印象威胁突出则给中美关系发展提出挑战。

事实上,两国寻求教育合作的内生动力始终存在。就中国而言,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主动表示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这不仅将代际维度纳入中美关系稳定及改善的进程,给陷入低迷的双边教育交流持续赋能,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胸襟和决心。就美国而言,美社会各界对联邦政府颁布的《禁止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等行政令也是莫衷一是。有声音抨击美政府是“作茧自缚”,认为一来与中国拓展教育合作具备现实利好,能增加美国学校的师生多样性、提高入学率和学费收入、构筑更广阔更深入的中美合作网络;二来中国的世界科技大国地位毋庸置疑,中国学人已成为美国学人在科学和工程类国际期刊上最常见的国际合著者。限制与中国的教育合作完全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三来中美以教育合作为抓手,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流行病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是世界的共同需要。因此,固守冷战思维,以国家安全为名阻断中美科技人文交流、破坏教育合作,结果便是在各个层面让美国的国家利益受损。

抛开中美关系波动对两国教育合作产生的外部影响以及由此而生的机制壁垒不谈,教育合作确乎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其对推动两国相向而行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亲身体验打破刻板印象,有助于在中美关系向后危机时代迈进的过程中避免战略误判。鉴于美国社会对东亚国家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加之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鼓吹“中国威胁论”、渲染意识形态对立,某种程度上拔高了两国人民客观、公正看待彼此的难度。而教育合作的关键恰恰是“认知重塑”,通过中美学人往来交流、文化风貌的亲身浸润,去掉两国人民相互观察的“传统棱镜”,开辟中美增信释疑、文明互鉴的全新维度。

第二,以对称的教育传播为起点,走向平等、开放、合作的大国关系。新媒体的发展有效打破了传媒垄断及信息过滤,为两国的教育传播提供了现实—虚拟、官方—半官方—民间等场景。这不仅有效弱化了教育合作的时空阻隔和主导权争夺,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开发两国文化精髓、激活两国人才资源、优化两国硬件配置,为改变中美教育合作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进而减少冲突风险设置“柔性护栏”。

第三,彰显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中美角色。当前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中美在双边教育合作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一方面就如何既充分尊重各国教育主权,又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了现实榜样;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两国相互取长补短,各自提升本国教育的公平、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图景注入更多积极潜能。(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热门相关:纨绔仙医   九阳剑圣   超级英雄   全民女神之重生腹黑千金   万界点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