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共同努力驱散中东密布的战云
在哈马斯领导人和黎巴嫩真主党高级军事指挥官相继遇袭身亡后,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骤然升级。
美国是紧张信息的主要“释放源”。据媒体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4日在一场电话会议中告诉七国集团(G7)外长,伊朗和真主党最早可能从5日开始攻击以色列,目前尚不清楚伊朗和真主党将以何种方式发动袭击,也不知道确切的时间。布林肯在此次会议上要求G7外交部长对伊朗、真主党和以色列施加外交压力,以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但是,借着“为伊朗可能袭击以色列做准备”为理由,美国正在加强中东的军力,向该地区派遣更多军舰和战斗机。客观说,美国这一做法让中东地区的战争气息变得更为浓烈。
与此同时,其他各方正抢在新一轮冲突打响之前,努力进行斡旋工作。同样是在8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针对中东紧张局势加剧,一致表示“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中东地区的军事升级。两位领导人还呼吁相关方放弃报复思维,尽最大努力保持克制和责任,以确保民众的安全。约旦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艾曼·萨法迪3日罕见访问伊朗,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及外长讨论地区局势,萨法迪呼吁停止暴力升级,并在该地区实现“和平、安全及稳定”。
从地缘政治层面上看,作为阿拉伯国家的一员,约旦完全可以扮演“斡旋者”角色。约旦是以色列的邻国,自1994年以来与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同时约旦也是美国在该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当然,约旦等方面的外交斡旋能发挥多大效果,中东上空密布的战云能否被驱散,还受几个关键因素影响。
首先,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是否会改变咄咄逼人的攻击姿态,避免刺激中东地区脆弱的安全形势。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内塔尼亚胡政府对外强硬姿态陡然升高。在对外安全政策上,以色列奉行“预防战争”和“先发制人”的理念,即在危险刚刚“冒头”时,即通过军事手段予以清除;当冲突不可避免时,则通过“抢先手”的方式占据冲突主动权。
在这一方针下,过去一段时间里,以色列不断向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发动攻击。但随着冲突已经持续10个月,以色列国内对下一阶段政策的不同意见也日渐公开化。日前以媒披露,内塔尼亚胡在高级别安全会议上,与以国防部长加兰特和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发生激烈争吵。以军方认为,经过之前在加沙的系列作战行动,现在已经具备了谈判条件,局势应该向趋于缓和的方向发展。显然,避免刺激才能有利于塑造谈判氛围。
其次,伊朗在军事回击力度上,是否会审慎考虑。伊朗政府领导人已经表示,以色列必将得到回击。但如何把握回击的程度,考验着伊朗方面的智慧,毕竟对抗的螺旋升级只会把双方拖入更深的安全困境。今年4月以色列袭击伊朗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使馆建筑后,伊朗和所谓“抵抗轴心”曾展开过报复活动。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选择的以色列目标和打击采用的方式都考虑了“影响可控”的因素,没有使中东局势陷入更大的动荡中。因此,伊朗接下来可能对以色列本土发动直接攻击,有必要借鉴之前军事行动的经验。
最后,冲突各方缺少直接斡旋渠道,需加大外部努力推动促和。以色列和伊朗没有直接的外交关系,同所谓“抵抗轴心”的各个组织及成员也缺少沟通渠道。当前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严峻,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斡旋机制缺失。冲突各方相互敌视相互不信任,导致冲突蔓延的风险不断增大。此外,冲突各方的沟通机制较为有限。除了国际社会相关各方斡旋热情不足之外,由于也门胡塞武装、巴勒斯坦“哈马斯”和“杰哈德”,以及黎巴嫩“真主党”等都不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承认,而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黎巴嫩政府、也门政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等,又无法有效控制国内派系,因此冲突的降级斡旋十分困难。
下一轮冲突一旦开启,很可能会升级成为更大规模的战事。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需要国际社会加大关注,同时也需要有关各方和地区国家展开更加主动的介入和斡旋。(作者是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