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英国新政府是时候改善对华关系了

近年来,英国政府把审查机制扩展到申请赴英留学和交流的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身上,把涉及敏感技术领域的申请者拒之门外。英国一些政治精英偏执地认为,中英学术研究合作可能给英国国家安全造成风险,但在英国国内,这一审查机制却引发了广泛质疑和反对。

中英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双边经贸关系保持在年贸易额1000亿英镑的水平,但这主要是由于两国经贸合作仍有较强的内生动力,而伦敦一些政治精英对华敌视的态度则实际上对两国多个领域的合作形成阻碍。旨在推动中英两国相互理解和互信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也停滞在2017年。

随着“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思维的进一步扩散,那些与中国进行学术合作的英国机构和英国公民,也受到更大力度的安全审查。这些做法,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麦卡锡主义”极为类似。但中英之间没有地缘政治冲突,也没有悬而未决的历史性问题,并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那么,英国政府为何感到如此焦虑?

第一,英国经验受到质疑。英国是第一个走向现代的国家,英国的经验也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西方现代化模式跌落神坛,英国政客普遍感受到,英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模式只是英国式的,它的普适性有很大问题。尤其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英国一些政客认为,“以商促变”让中国走西方道路的策略失败了,当务之急是捍卫英国和西方的制度。于是他们把中国描绘成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英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者”,英国民主制度的“对立面”。此举明显是要把中国重新置于冷战环境下,幻想着集结盟友来对付中国。这是英国政府过去几年应对中国的主要思路。

第二,全面排查“中国威胁”风险,成巩固英美关系的需要。自2016年“脱欧”公投后,英国已无法借助欧盟平台抱团取暖,英国政府随即决定打造“全球英国”。但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英国的话语权可能只对英联邦成员有些许作用。于是英国不得不加强对美关系,借助英美特殊关系以实现其“全球大国”的抱负。英美对华政策的侧重点不同,但目标基本一致。与美国对华“竞争—合作—对抗”的模式相似,英国政府推出了“保护—结盟—合作”的英版对华政策,其主要考虑的是英国的实力。在英美一体的形势下,积极配合美国的英国政府,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排查。

第三,把中国推上风口浪尖,可以对冲或转移英国国内矛盾。经济建设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然而近年来英国的经济正处在不稳定之中。在经过“脱欧”、新冠疫情等冲击后,英国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陷入技术性衰退。英国的GDP增速从2021年的8.7%下降到2022年的4.8%,2023年又降到0.1%。据相关机构预测,2024年英国GDP增速最乐观也只有0.9%。糟糕的经济态势引发了英国国内的严重不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过去几年频发的各行各业的罢工便是见证。

为转移国内矛盾和民众的不满,一些英国政客把矛头对准中国。中国成了某些人口中万能的“替罪羊”。英国的经济衰退了,被说成是中国所谓“产能过剩”导致;英国的科技竞争力不行了,也怪中国从中作梗。英国国内的一部分问题,在某些政治精英看来都可以把它说成是“中国的影响”。

刚刚下台的保守党政府一直把中国作为挡箭牌来掩盖其错误的施政方针,但斯塔默领导的工党政府应当明白,英国自身问题不能从国外找原因,主因仍在内部。

近年来,英国政府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加大对华企业和人员进行审查,拒绝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和研究者正常赴英学习和交流,这种做法受到英国民众的广泛质疑并不令人惊讶。

一方面,在阻碍与中国的企业和人员的合作交流后,英国的许多企业、大学等组织机构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也遇到了难题。另一方面,如此审查和打压中国企业及人员的结果,显然不仅不能提高英国的创新能力,也让英国政府在对华偏执中越来越不了解真实的中国。

前不久,中英两国外长在老挝万象举行了会见。中国对加强双边交往合作始终持积极开放态度,发展稳定互惠的中英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对于新上台的斯塔默首相来说,需要正视这些现实,并表现出足够的政治智慧,现在正是重启中英关系,一改过去保守党政府时期对华政策混乱局面的时候。(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