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公司不同岗位的地位

在之前工作的时候,偶尔会看到不同岗位同事之间互相调侃谁的地位高,后端说前端地位高,前端说后端地位高,表面上一团和气互相吹彩虹屁,实际上互相揣测谁的工资更高。开始阅读毛选后,我感觉可以用书里的方式对不同岗位的地位做一点简单的分析。不过我本人向来没什么政治敏感度,所以对办公室政治也并不太懂,因此以下也只是一些很粗浅的看法。

前言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毛选在第一篇中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划分分析,从而判断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及哪些人是可以争取的盟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依据这种方式分析我们的同事,这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梳理自身的人际关系。下面开始我一些不成熟的分析。

划分依据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篇中,教员是如何划分阶级的呢?在我看来,其主要的划分依据是拥有的生产资料多寡,比如拥有多少土地、农具,拥有哪些生产工具,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权力,比如有很多钱的土豪地主可以雇佣贫农,这样他们不仅拥有了更多的劳动力这类生产资料,同时因为可以支配这些贫农为他们劳作,就等于拥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力,当然相反地这些贫农就少了一些人身自由权。根据拥有的生产资料和权力,就能分析各阶级的立场和利益。

  • 在这篇内容中,如果生产资料和权力都没有,或者拥有的极其少,这类人群就被划分为无产阶级,比如完全依靠出卖劳动力和大量个人时间来换取极少报酬的雇工和雇农;
  • 拥有的生产资料很少,仅够吃饭几乎没什么积蓄的人群,被划分为半无产阶级,比如贫农、半自耕农,半自耕农虽然有土地和农具,但他们的土地很少需要另外向地主家租地或者进行额外的生产劳作,半无产阶级属于勉强维持生活;
  • 然后是小资产阶级,能有少量余钱,比如中农,虽然不多但是有自己的土地,劳作生产不用交租,又或者有其他的生产工具可以搞生产,总之就是在吃喝之外还能留点小钱,经济上大体可以自给自足;
  • 再就是中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他们就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料,甚至手握更多权力。

生产资料

以下我先分析公司部门岗位各自所掌握的生产资料,但下面的分析存粹从我个人自身经历出发,不具有代表性,仅供参考;以及因为本人单一工作性质的原因,对其他岗位的了解不足,必然会存在一些偏颇。

如果站在公司层面,所有员工都属于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力,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所以我们降低一层,把公司内部看作一个小社会,来分析彼此的阶层。那么既然把公司当作一个环境,所以我们暂且不考虑公司之外的个人所拥有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本篇内容分析中,生产资料仅指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使用权的物品和资料等等与岗位工作有关的东西,再广泛一点就是我们因为工作需要所能接触到的内部资料。

生产资料简单来理解就是搞生产建设时需要用到的资源或工具,比如钱、土地、劳动力等等,对于我们上班族而言,就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东西

技术部门

因为我之前从事的前端工作,所以就先从我最熟悉的技术部门说起吧。虽说都是做技术的,但毋庸置疑不同的技术方向会掌握不同的生产资料,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困惑,技术部门的生产工具不就电脑吗,最多就再多几台服务器,但我们现在是数字时代了,数字生产工具也是生产资料。因此除了硬件设备,电子资源也是我们的生产资料,因此我这里说不同的技术方向掌握的生产资料不同。

对于所有写代码的技术人员来说,对于自己所在项目的代码拥有基本的访问权,除此之外通常还会有各类相关文档的访问权限,比如需求文档、原型图、接口文档、设计文档、测试用例文档等等,另外现在不少公司会自己搭建自动构建部署平台,这也算一类生产资料吧,那么除了这些之外,各技术方向还拥有什么生产资料呢?

因为技术岗位分类很多,以下只分析一些我接触相对比较多的岗位。

1. 前端

讲到前端,实话说一瞬间我脑子卡住了,想不出前端有什么额外的生产资料,再仔细一想,也许测试机可以勉强算上,为什么说勉强呢,大概是我之前工作中经常是要问测试部门讨要测试机,作为需要做兼容适配的前端,竟然不配拥有测试机,不知道是小破公司太穷,还是觉得兼容适配不重要。

再绞尽脑汁想一想,大概监控平台也可以算一个,因为前端做不了线上日志,监控平台算一个可以掌握用户报错信息的生产资料,可以辅助前端定位、排查错误和修复等等。但因为我待过的多是小公司,大多还是没有监控平台的,排错很多时候全靠蒙。

除这两者之外,视觉稿也能算一类吧,用于实现视觉效果的依据。

当然这里是说纯前端,如果从大前端的角度,有做小程序的,还能掌握小程序后台的账号密码,如果做安卓和iOS开发,还能掌握相关开发平台的账号密码。

另外一些针对特定业务的会掌握对应的特定资料,比如在开发落地页中,前端能掌握运营的投放渠道,因为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渠道做不同的展示配置。

2. 服务端

接着说说和前端协作比较多的服务端吧,一般也叫后端,首先服务端接触用户数据比较多,这也是平时大家认为后端更贴近业务核心的原因,因为他们可以接近更核心的数据,还有些没有运维岗位的公司,会直接由后端人员管理操作服务器,掌握了解服务器的使用情况,这就让后端的地位比前端更显得核心。

为了辅助定位和排查问题,有一些后端人员可以访问线上的数据库和错误日志,这使得他们有机会掌握应用或对外接口的使用情况,比如用户增量、日活月活数据、某些统计量等等,后端人员有机会更早察觉产品的使用情况。然后因为后端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和存储数据,因此有机会获取更细节的业务信息,比如如何去处理用户数据。

有些做内部系统的后端人员,还能对公司内部情况有所了解,比如人员的流动情况、产品的发布情况等等。

3. 设计

再说说另一个与前端紧密配合的岗位——设计师,设计师会掌握更多需求方在视觉和交互上的诉求,很多需求文档中可能无法清晰表达视觉需求,或者说一开始也不确定,比如说主题色、logo、样式、交互方式,设计师在与需求方的沟通中会深入了解需求方在视觉上和交互上的诉求,这其实有点抽象并不是那么清晰。

为了完成设计任务,毫无疑问设计素材也是很关键的生产资料。

如果公司在某个阶段注重打造公司品牌形象,需要设计一些宣传资料和宣传手册,那么公司和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及管理层的个人信息也可能是设计师所要用到的生产资料。

4. 产品

接着来看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的工作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整合需求,是在需求方和执行方之间的一座桥梁。

既然作为整合的角色,需求方的需求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整体上看主要有两类需求,一类是老板的需求,通常是获取更多的用户客户,让更多的用户使用自家产品,实现变现,这属于高层次的需求;第二类是目标用户的需求,在项目前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比如用户希望有什么功能,期望的交互方式,目标用户的喜好倾向等等,在产品上线后还可以由客服或者运营从客户的反馈中收集到。

为了满足老板的需求,产品往往还需要去挖掘用户的需求,比如通过调研竞品,这就需要产品尽可能多的掌握自家竞品的信息,比如功能、对方上线的活动、设计的规则等等。

为了深入了解需求,某些需求方(比如Tob客户)的联系方式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联系方式,就无法去沟通了解需求,更别提对需求的整合了。

在执行需求之前,还需要对市场环境、产品目前的运营情况和团队开发人员的情况有所了解,比如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反馈,团队成员的排期、技术栈等等,才能确定一个需求的可行性,还要了解不同沟通方的习惯,帮助双方更好地沟通需求。

为了分析上线的需求是否符合、满足了需要方的需求,产品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师或者服务端人员等,拉取线上数据,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或者通过客服或运营收集到用户的反馈。

这样分析下来,能看出产品经理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对于公司决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5. 测试

最后说说测试,测试用例作为测试人员的产出,也是他们执行测试工作的主要生产资料之一。

为了执行测试工作,还需要测试环境作为支撑,如果是移动端产品的测试还需要用到测试机。作为测试依据,各类文档和视觉稿也毫无疑问是测试人员的生产资料。

为了更便捷的管理bug,通常测试人员会选择使用bug管理平台,比如禅道等,来更快速地跟进bug的解决。

有开发能力的测试人员,有的也会选择编写代码使用自动化测试,这样自动化测试代码也是一类生产资料。

另外作为QA,服务端掌握的业务细节测试也需要掌握,所以一般而言,测试也需要有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来验证服务端对数据的处理。

对于技术部门的分析就到这里为止了吧,也只是一个大概,毕竟我待过的以小公司为主,分析的肯定没那么全面。

运营部门

对于技术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我其实了解得很少,就随便说点吧。

作为运营部门,首先就是对产品的运营情况肯定是最了解的,不管是用户数据,还是在一线接触的用户反馈,其次他们对公司的决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从公司投入资金的多少,可以知道当前运营的产品在公司的重要程度,这直接影响运营人员的工作安排,比如是认真策划还是草草了事,如果是公司不重视的产品,大概率运营人员也不会太上心。

作为运营人员,产品信息是必然要了解的,对于自家产品有什么功能、什么活动,使用规则是怎样的等等,有所了解才能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规划更适合的运营策略,更甚者可以反过来影响公司决策。

为了运营推广,运营人员还需要对投放渠道资源有所了解,比如社交媒体投放,广告投放,了解各类渠道的优势,主要触达的人群等等。

财务部门

众所周知,财务部门是公司最敏感的人群之一,要完成工资发放,他们会掌握公司人员情况和不同部门人员的薪资水平,要完成公司的预算,他们会了解公司享受的补贴和发展决策,要完成财务报表,他们会掌握公司的资金流向,理论上来讲他们了解公司内部与钱相关的大部分事务

底层打工人互相调侃谁更重要,哪个岗位的工资更高,做财务的看到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就是营收,所做的决策也基本与创收息息相关,而财务人员更有机会直观地从账目上得知公司是资金紧张还是现金流充沛。

人事部门

人事部门在某些公司有点类似于传声筒的作用,但我觉得人事部门作为公司招纳人才的入口,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宣传公司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他们需要对公司的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比如公司的发展历程、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在招纳过程中,人事需要对公司的人才需求,人员储备有足够了解,这点看似很简单,只要用人部门给一个JD,HR照着JD按关键字筛选就可以了,仿佛是个人就能做,我自身的很多经历也常常是这样的:开始是HR给我介绍公司情况,中间是用人部门面谈,如果用人部门通过了,就会和HR进入谈薪环节。当然这个环节有可能会对候选人有软技能方面的考察,比如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觉得在招纳人才方面HR不应该仅仅只做沟通、汇报和申请HC这些事。

写代码的小伙伴很多应该都接触过O'Reilly的动物书系列,O'Reilly的书很受技术人员的喜欢,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出版社的人员很多是有过相关从业经历的,因此我认为有相关行业经历的HR能对用人需求理解的更够透彻,在发掘候选人方面有更强的敏锐度,或者至少对相关行业有更深入的接触,而不是只会背些名词。当然我也知道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理想化,但是一个公司连HR都不认真招,还能指望HR帮助公司招到其他好的员工吗?除非老板自己只想要个传声筒。

HR是个与公司人才储备相关的岗位,在我理想化的认知里应该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我的体验却不是这样的,感觉他们更在意去揣摩领导和老板的心思,就让我觉得很不对。

一般而言人事部门接触的同事是最多的,只要一个人不是社交达人,大部门时间我们都只和同部门的人员接触,甚至是固定几个人的小圈子,但是入职一个公司我们最先接触的一般都是人事,人事会掌握大部分的员工信息,在入职时确认你的个人信息,核验你的个人资料,和你日常接触最多的同事不一定知道你是哪个大学毕业,但是人事会连你的四级成绩都知道。

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人事还会了解其他一些私人信息,比如寄送公司福利要求员工提供住址的,比如根据个人请假事由掌握部分同事状况(比如根据生病、小孩上学之类的请假信息掌握员工的健康状况和家庭信息)。

有些人事还会承担类似于员工培训、团队建设的工作。这就需要人事人员掌握公司和部门的相关信息,将一些员工状态反馈给相应主管或领导。

行政部门

行政部门我了解的更少了,有时候真的会让人觉得他们就像是传说中打杂的,有些公司甚至是行政和人事是放在一个部门,让行政人员承担一部分人事的工作。

让我思考一下行政部门的工作,大概会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吧,还有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工作,比如申请补贴、申报专利、增减社保人员、更新企业信息之类,大概还有公司内部的管理,比如办公用品采购、申请审批、水电费管理之类的。

总之没有做过相关工作也接触的很少,我只能做些推测,并由这些工作推测他们的生产资料,大概有公司的组织架构信息公司的员工信息办公用品数据公司资产公司的行政资料等等。

应用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一线员工的地位谁高谁低呢?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可以说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东西,要直观一点看还是得回归到核心的生产资料,比如钱、数据、劳动力、技术,看谁对这些有使用权甚至是决策权。

毫无疑问财务的地位肯定不低,钱是最直接的生产资料,他们虽然不拥有公司财产,但是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收支他们是十分了解的,对于钱的使用也需要财务人员的审核。虽然在现在因为供大于求使得财务人员的薪资有所降低,但这并非意味着财务这个角色的重要性降低了。

  • 数据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技术部门虽然是个烧钱部门,但整体来说地位也不会低,毕竟有技术成果才有得卖,但是细究其中的角色就不一定了,不可否认的是,当数据成为了生产资料,直接与数据打交道的后端就很重要了,但是数据是需要呈现给用户看的,总不能让用户直接查数据库吧,所以前端人员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呈现数据和界面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前端和后端的地位确实不一样。

然后是运营部门,用户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的运营操作,可以给产品带来流量,让公司掌握更多的用户数据。在这一点上其实我是有点迷惑的,因为在之前的公司中,我经常接触到需要背数据KPI的产品经理,但在我的认知里我又觉得产品的角色更像一个桥梁,所以我常常很迷惑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的考评。在获得的用户数据中,产品和运营各自占的比重怎么算怎么去归因,是需求做得好还是运营策略好这两者要怎么去区分去归因,这个边界很模糊。

  • 劳动力

一线员工对劳动力没什么使用权,最多是向上级申请资源,对于劳动力的使用当然是各个级别的管理层,越高级别的管理人员显然支配权越多。拿级别比较低的管理层来说,比如小组长、主管,他们会更加了解一线劳动力的特点,能力优劣,知道怎么去用好劳动力,对公司来说,他们就会比普通员工更重要。

  • 技术

通常来说技术会掌握在技术人员手中,那么技术人员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当然这里所说的地位高并不代表是不可替代的,地位高的只是某个岗位、某个角色,而不是哪个具体的人。如果要分析地位,我大概只能简单说下技术部门,设计的处境其实我觉得和前端很类似,主要在于公司是否重视视觉和交互,在不在意视觉和交互,或者说更好的视觉和交互能不能给公司和产品带来更多收益,老板愿不愿意为更好的视觉交互效果买单,他们一部分与后端在一个阶级,一部分处于中层或下层,测试的地位在于公司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上中下层都有可能,而服务端作为保障服务的一方,更像基础设施,毋庸置疑地位是相对高的;至于说产品经理,有点不好说,可能处于上层或中层吧,反正我个人认为一般不太会是下层。

总结

以上就是个人浅薄的分析了,总之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本文就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这里基本分析的是一线员工,即使只是往上一级的小领导,也会有自己的下属,也就是说有了劳动力这个生产资料,并且他们也会对公司的业务和决策有更多的了解。

最后我觉得“爱在哪钱在哪”这句话不仅在亲密关系上适用,在工作上同样适用,虽然说供需关系影响价格,但老板把钱投给哪个项目,也说明他看中哪个项目,看好哪个项目的发展,同样的,哪个岗位给的钱多就是重视哪个岗位,地位其实也一目了然。

说起钱,我想起之前一份工作,当时那家公司的CTO是我的大学同学,去之前有些网友劝我别去同学的公司,但当时没有其他去处我也就去了,之后他经常跟我说另一个同事技术比我好但是工资没我高,来强调他对我的关照,表演他的同窗之情,但这一看就是明显不合理的事情,因为我们虽然是大学同学但其实上交情不多,在工作之外也并没有交集,于私他没有偏袒我的理由,同时既然他认为那个同事技术比我好,那么于公也没有偏袒我的理由。后面我在离职前和同部门的某个同事交流了一番,果然印证了我的想法,那个同事的工资确实比我高,其实也可以说明在我同学眼里,那个同事的地位比我高,比我重要。

热门相关:重生全能悍妻:张狂大小姐   大唐扫把星   隐婚365天:江少,高调宠!   纣临   我向斐少撒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