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学教育 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据统计,中国人均医师数量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与高收入国家仍存在差距。当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如何提升高质量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如何让更多高水平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冒”出来?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进行了专访。对于医学人才培养,韩启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断优化升级医学人才结构层次

我们在继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同时,有必要继续探索现有学制和学位制度的改进。

中国教育报:

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何看待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紧迫性?

韩启德:

医学教育水平关乎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成就很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必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升级医学人才结构层次。

我的意见是医学人才培养要分层次。一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有200多所医学院校,对于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而言,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看病的医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为人类医学事业的进步作出贡献是我们的责任,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

您认为,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您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韩启德:

我始终认为,要把大学综合教育与医学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将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要区别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并据此做好相应制度设计;要处理好毕业后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之间的关系;在本科教育中,要打破基础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隔阂,将它们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在继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同时,有必要继续探索现有学制和学位制度的改进。

具体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看,目前“5+3”一体化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主体,但实践中执行得还不够好。我认为对完成“5+3”模式的医学生都应该统一授予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国内有14所高校实施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培养学校的培养理念不统一,目标不统一,培养过程也不统一。在实践中,临床医学课程和临床实习时间普遍在4年左右,导致学生临床能力不足。我主张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融通,保障学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并专门拿出两年左右的时间去实验室实打实地开展一项研究,因为只有在科研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科研。在目前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要勇于去探索、去改革,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走出一条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新路。

另外,考量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忽略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是我们的伟大宝库,中西医结合是中国为人类医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独特优势和路径。我们应该把加强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从人才、经费、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和鼓励,力争开创新局面,做出原创性成果。

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体制要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一些。

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只有面向未来培养出新时代的拔尖医学创新人才,我国的医学科技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您认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韩启德:

首先,最重要的特征是要有献身医学科学事业的决心。不是别人要他做,而是他自己有强烈的愿望要做。

其次,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知识。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一定要更加扎实地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再其次,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理论基础一定要跟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要在实践当中学习。要让医学生在学制内教育中就成为合格的医生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当医生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做医生。但必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医学的特点和规律有一定的感受和体会。现在最需要加强的是住院医师培训,现在对住院医师培训已经有了规范化的要求,但很多培训基地在实践中没有真正下力气实施,上级医生的带教任务不落实,住院医师承任的杂务太多,而必须掌握的临床技术和能力不达标,结束培训时多数还不能独立行医。

中国教育报:

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完善哪些体制机制?

韩启德:

医学的发展依然取决于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上的突破性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要淡化专业界限,着力加强学科交叉。要消除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鸿沟,生物医学研究要着力解决临床和人群健康的实际问题。要增强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理工学科之间的沟通,加强对健康教育、卫生经济、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全球卫生、医学传播学、临床药学、卫生管理等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打造更多学科合作平台,鼓励交叉研究,而且要在制度上为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开设学科交叉课程、互认不同专业课程的学分、鼓励修读双学位、增加招收跨学科的研究生,等等。

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体制要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一些。比如,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后,应该鼓励有兴趣有条件者再去学习其他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而其他学科的年轻人,如果愿意来学医,我们也要开一条路子,让他有机会来学医和从医。事实上,国际上很多顶级医学人才都是跨学科培养出来的,有的医学生毕业后当了几年医生,又重新回到实验室搞科研。因此,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面开口子,真正培养出医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我始终认为,我们还要把重心放在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上面,要积极引进人才,但又不完全依靠引进人才,而是致力于搭建好平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让各种人才都有用武之地,特别是要为中青年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只要信任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因为我们现在的信息、实验条件都已经很好了。

在回归人文中培养医学人才

加强人文素养光靠建立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它是校园文化熏陶出来的。

中国教育报:

您一直提倡医学是有温度的。推动医学与人文相向而行,是您一直努力的事情。如何理解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韩启德:

150年以前西方的医生实际上是几乎不能为病人提供什么有效治疗的。那么,为什么那时候人们还总是相信医生,离不开医生,尊重医生呢?为什么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伴有医学呢?这就启示我们:医学最核心的本质是人类对疾病痛苦的回应,在于人性关怀与精神慰藉。

我在医学院念书,上了三年基础课,那时候去农村基层当医生,没有技术,没有设备,也没有手术实践,只有几本简单的临床手册,要解决十里八乡病人的问题。但我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真的不仅仅靠技术。比如婆媳吵架,农村妇女过来看病,说嗓子里有个球,吞咽不下,你就跟她聊天,让她发泄一通,走的时候好很多。我说不用钱,你回去用小麦麸熬汤,再放几个枣,就很管用。她就信了,觉得大夫可亲可爱可信。很多病人第二次来,说好了很多,这完全是心理问题。

人类自有文明就有医术。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开创医学以来,医学一直都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更有温度,是患者的需求,也是医生的职责。

中国教育报: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您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韩启德:

加强人文素养光靠建立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它是校园文化熏陶出来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从内心向往真善美。

医学生一定要学好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要仰望星空,读万卷书。比如,看历史会使我们观察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包括社会发展,整个视野一下扩大了。历史类书籍我推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吴军的《文明之光》、叶炜的《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罗伊·波特的《剑桥医学史》等,哲学书可以读吕克·费希的《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等。我特别主张医学生多读西方文学名著、茅盾文学奖小说。小说是写人内心世界的,是感性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能使内心丰富起来。而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懂人性,与病人共情,从而在医疗实践中充满人文关怀。

这些都是在课堂外的,但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建立医学博物馆,前辈用过的东西也是有温度的,看到这些,人们就会想到当年谁用了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是历史的见证,见物思情,润物细无声。

当然,加强医学史的研究、学习也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校都把医学史相关的课程列为“选修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建议把医学史列为医学生重中之重的必修课程,编制更高质量的适合国情的医学史通史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设医学史方面的主题讨论课程;医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把学科与知识点的发展历史作为重点。

要加强对中国当代医学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医疗服务体系、药物供应体系和医保体系建设方面走过艰难曲折的路程,医学研究和医疗的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当代医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这样的研究也对当前我们国家的医学事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当事人还健在,我们必须抓紧口述访谈工作,把史料保存下来,整理好,研究好。

关注医学史不能仅仅关心现代医学史,还应该回到祖国传统医学的源头去寻找我们的根。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它强调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望闻问切就是医生与病人的真诚交流和情感对话。它在诊治中也特别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关切人的内心感受。而这又与中医仁爱、救人的准则始终相随。在中国传统中,尊重生命、关爱病人是医生的基本道德。最好的医生并不一定是诊疗技术最高明的,但必然是最具备仁爱精神和道德人格的人。

今天,中国开始强盛起来,我们有责任更加深入了解祖国的传统医学并向世界介绍,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求中医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创立新医学。

热门相关:傲娇总裁:蜜宠小甜妻!   豪门隐婚:老婆别闹了   宝贝迷人,总裁圈住爱   傲娇驾到,总裁别闹   全系灵师:魔帝嗜宠兽神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