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班、追锋中队、行动公益社……校园里人人争做“追锋”者
60多年前,雷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他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在本市的中小学校园里,他的精神依然熠熠发光,年轻的“追锋”者们接棒续力,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
30年义务打气队华丽转身
“打气,打气,义务打气!”朝阳门北小街与东四七条胡同的交叉口上,这个口号曾经响了很多年。在这值守的是东四七条小学的孩子们——1993年起,一届届学生们扛着“学雷锋义务打气队”的红旗为往来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成为附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东四七条小学五年级学生蒋云琦发起“胡同里的小花匠”项目,和同学一起为花坛“美容”。受访者供图
随着打气的需求越来越少,学校的“打气队”也华丽转身,如今已经升级成拥有包括红领巾义务打气社团、阳光爱心服务社团、绿色健康环保社团等7个分社团的“行动公益社”。依托公益社团,学校人人争做“小雷锋”。“参加行动公益社的学生已经占到了全校学生的80%以上。”该校德育主任杨京说。
东四七条小学五年级学生蒋云琦发起“胡同里的小花匠”项目,和同学一起为花坛“美容”。受访者供图
志愿服务的很多项目都是由学生自主发起。“有一天放学路上,我看见胡同里的小花坛有垃圾,边边角角也有破损,就想着能不能做点儿什么。”五年级学生蒋云琦发起的是“胡同里的小花匠”项目,与学校沟通后,他迅速行动起来:招募队员,统计队员们上下学途经的胡同,做好分工。如今,队员们的活动范围已经从胡同拓展到了周边的公园。“哪怕在路上看到有垃圾,我也会自觉捡起来。”队员冯梓熙说。
五年级学生徐唐则发起了“星火公益讲堂”项目,每周借助学校广播时间与学生们分享国防知识、宣讲红色故事等。“准备宣讲内容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徐唐以近期开讲的“预警警报”主题为例,“我不仅要搜集知识,还要想办法让同学们都爱听。”他联系自己参观“北京地下城”的经历,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同学们分享,效果果然不错。
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不断激发着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创造精神。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常常让杨京感到惊讶。学生牛宣懿曾发起过“为盲道‘清清肠’”项目。项目同样源自学生本人的经历,她的爸爸曾经因为踝关节扭伤坐上了轮椅,遭遇各种出行困难。由此,她深深地感受到,无障碍环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于是,她发动身边的小伙伴一起清理身边盲道,形成调研报告,并在周边社区宣讲,呼吁更多的人共同维护盲道畅通。
在杨京来看,再小的坚持也是一种力量。“希望在一次次活动中,公益意识能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来。”杨京说。
北京雷锋小学
50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
“有一位叔叔永远年轻,他的名字叫雷锋……”循着小讲解员稚嫩的童音,观众的目光从一张张照片上划过,沉浸在对雷锋的追忆中。
新学期伊始,北京雷锋小学的雷锋纪念馆里,预约参观的校外观众接踵而至。一批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志愿讲解员,每天下午放学后为观众提供服务。
这所纪念馆位于西城区西绦胡同62号院,距离北京雷锋小学不远,是2023年重新升级落成的。近2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倍。展陈内容不仅涵盖记录雷锋成长轨迹的珍贵资料,还增添了“新时代雷锋精神”栏目,加入了学生们续写的《雷锋日记》。
“在纪念馆中,陈列着40多本、2000余篇日记。从记录出板报的感受、总结广播操比赛的得失,到参与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的经历,从工工整整的格子纸到手抄报、剪贴画……一届又一届学生,在日记本上记录下参与集体活动、快乐助人的点滴小事。
前几天,袁惟易接待了一批特别的观众——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初中生。“哥哥姐姐们戴着助听器,听力和表达能力不是特别好。”袁惟易说,为了照顾这些哥哥姐姐,他特意放慢了语速,配合特教老师的手语翻译,原本45分钟的讲解延长到了1个半小时,“他们每个人都听得特别认真,这种专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雷锋纪念馆已成为师生们学习、感悟、实践、体验的场所。依托纪念馆,北京雷锋小学还将与兄弟学校、手拉手共建学校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持续为周边社区居民、国内外访客提供志愿服务。“我们在课余时间开设志愿讲解员辅导班,组织新老讲解员传帮带,目前已经培养了60名小讲解员。”该校大队辅导员计文秀说,一批批小雷锋讲解员,在积极承担志愿讲解任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传承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相信学生们会把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讲解得更生动、更感人。”
丰台区五爱屯小学
学校里处处都是雷锋的痕迹
作为本市第一所少年军校,丰台区五爱屯小学的学生们对军中的英雄人物都不陌生。为了让这些军中人物更好地鼓舞孩子,多年前,学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英雄班”,如今的五年级2班就是该校首个“雷锋班”。
班级里,处处都是雷锋的痕迹:门口的班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学习英雄:雷锋”;师生们将班级中队命名为“追锋中队”;黑板报的最中心位置,是师生原创的以雷锋为主要元素的班徽……墙上,一张“志愿服务岗”任务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服务岗的内容五花八门:擦暖气、整理粉笔、整理卫生工具、眼保健操领操…… “在我们班,人人都有服务岗,人人都是奉献者。”该班班主任毕静华指着表格解释,“这些岗位不是老师分配的,而是学生们自己挖掘、主动认领的。”
学生们的服务岗位还走出了班级、走出了校门。上周五,“雷锋班”学生与学校所在的西宏苑社区联手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化身宣讲员,展示出自己创作的雷锋主题手抄报,向社区居民宣讲雷锋精神。不仅嘴巴动起来,身体也动起来,清理社区垃圾、擦洗社区宣传栏……学生全田汨说:“我之前性格有点儿内向,在班级互帮互助的氛围里,与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多,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了。”
老师还将雷锋精神融入课前三分钟分享、班会、读书分享会等,让每个学生都对雷锋的故事如数家珍。“服务意识已经在学生心里扎了根。”这样的案例,毕静华心里有一箩筐:前几天,有学生午饭后在操场上溜达消食,发现体育老师在整理器材,便主动上前帮忙;集体活动中,班上的学生会积极站出来帮助老师维持秩序;上操时,走在前面的学生会为后面的学生掀帘子,直到所有人通过……“雷锋已去,精神永存,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做到眼中有他人、心中有奉献。”毕静华说。
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
雷锋辅导过的学生来到身边
在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一年级3班和六年级6班因雷锋结缘,共同拥有一位可爱的大朋友——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从2023年开始,在这位校外辅导员的带领下,两届“雷锋班”的学生大手拉小手,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来到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和学生们分享雷锋的故事。潘之望 摄
“这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是我,旁边穿军装的就是雷锋叔叔。”初次见面,75岁的陈雅娟拿出一张她和辅导员雷锋的合影,向孩子们娓娓讲述自己眼中的雷锋。她说:“每当怀念雷锋叔叔或遇到困难,我就会拿出这张照片,他曾经对我的教诲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可以说,雷锋辅导我一生……”六年级的哥哥姐姐带着一年级的弟弟妹妹,围坐在陈雅娟身边,认真聆听雷锋的故事,分享学习体会……雷锋精神的种子在两届学生心中悄悄发芽。
从上个学期到现在,两班之间的联系就没断过。陈雅娟向学生们赠送了《雷锋日记》,鼓励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雷锋”。
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来到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和学生们分享雷锋的故事。潘之望 摄
“我们和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分享雷锋叔叔的故事,带领他们参观学校的雷锋文化墙。弟弟妹妹现在认识的字还不多,我们就带着他们一起读《雷锋日记》,交流学雷锋心得。”六年级学生孙嘉程说,帮助弟弟妹妹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很多。“以前,我认为雷锋精神只是乐于助人,现在我明白了,雷锋精神还包含了无私奉献、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等内涵。我要给弟弟妹妹树立好榜样,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学生们还会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劳动服务班级,为校园环境添彩。耳濡目染中,一年级的小豆包们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雷锋”。“在我们身边,有勤勤恳恳为我们教授知识的老师,有保护我们安全的保安叔叔,还有照顾我们的哥哥姐姐。”一年级学生孙仕谦说,他也要向这些“雷锋”学习,“努力学习、热爱劳动,争取早日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善解人意、热心帮助他人的少先队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牛伟坤,李祺瑶,潘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