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探索新路径 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 欣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旅游,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业态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创新发展旅游产品、业态,搭建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舞台,激发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力。当地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建成以丽江古城各民族融合景区为核心,泸沽湖摩梭文化、老君山傈僳族文化为两翼的旅游线路体系,同时培育以各民族民居民俗为核心的特色民居客栈,建成地中海国际度假区等文旅新业态项目,打造“三多节”“火把节”等民族交融旅游活动,构建活态化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数据显示,丽江自1995年发展旅游至2023年,每年全市游客接待量从84.5万增加到6786.58万,增长了80倍;年旅游业总收入从3.3亿元增加到1298.7亿元,增长了393倍。
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增速,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随着雅康高速建成,康定、稻城亚丁、甘孜机场通航,四川甘孜充分发挥富集、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持续加大“十一环十骨干”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推广力度,围绕环大贡嘎、环大香格里拉“两个圈”和国道318、317“两条路”,将沿线景区景点串珠成链,以优势地域辐射后发地区、成熟景区带动潜力资源。据统计,2023年,甘孜共接待游客4139.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0%和31.39%。
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地居民深刻认识到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旅游业长盛不衰的根基。文化自信激发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民族地区不断开发、挖掘本地文化的深厚内涵,延伸产业链条,旅游发展从过去的投其所好到现在的引导消费,呈现出更加积极自信的风貌。
游客输送强力增进民族之间情感连接
旅游是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
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迎来由全国各地56个民族代表组成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他们听讲解员介绍各民族共产党员筹备建党的故事,透过纪念馆内革命先辈的照片,感悟他们的奋斗历程,深受感动,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而倍感自豪。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进民族感情为目的,河南省对新疆哈密展开对口援建,并积极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全力实施文旅智力支援、旅游宣传推介、文旅产业发展等重点工程,培育地铁“哈密号”、专列“豫疆号”等品牌活动,推动豫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丰硕成果。
近些年,河南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智力支撑,不仅指导哈密市、第十三师新星市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伊州区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订单式选派文化旅游人才开展“组团式”援疆。为增强哈密旅游发展活力,河南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两方面发力,帮助哈密打造大海道、伊吾胡杨林旅游核心景区和精品线路,开发东天山滑雪、鸣沙山滑沙等旅游新产品,推动河南云台山景区与伊吾胡杨林景区等“一对一”结对共建,开展“河南人游哈密”等专题活动。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河南已累计开行旅游援疆专列207趟、专厢205个、包机6趟,输送河南游客逾50万人次。未来,河南将持续探索文化旅游援疆新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河南力量。
文旅融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应该是浮光掠影,而应该以促进各民族深度了解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提出,要善于深度挖掘文化并通过旅游的方式将其有重点、有主次地传递出去,增进彼此了解。
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云冈石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力量。
为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云冈石窟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云冈研究院深入挖掘研究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借助数字化手段,全方位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第3窟的3D打印复制品落成青岛,开展当天有近10万人进场参观;第18窟复制品多人虚拟现实展示系统,2019年在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展出,首次实现了云冈石窟数字化国外展览……从采集信息数据到制作洞窟可移动3D打印复制版本,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正让更多人得以领略这座文化艺术宝库之美。
无论是中原文化、敦煌文化,还是康巴文化、茶马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出多元、创新的表达形式,它们也正在以多元、创新的传播方式,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旅游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为东西方文化文明交汇的重要枢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廊道,敦煌上线“数字藏经洞”,开发上线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敦煌遗书数据库”,建立起准确、真实、高清晰度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同时,将敦煌文化融入城市建筑风貌、景区建筑、线路设计、展陈展示等各方面,树立具有鲜明敦煌文化特征符号的视觉形象,培育敦煌书局、九色鹿鸣等文化符号IP,集中打造了《乐动敦煌》《千手千眼》《又见敦煌》《敦煌盛典》四大剧目,加强敦煌与各省区市的文明对话与沟通。
喀什古城景区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喀什古城在保护性改造、建设性打造中保留了传统民族特色,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发展特色产业,并将文化遗产、文化要素融入旅游产业链,打造出喀什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和老酒的故事、艾德莱斯馆、铁业公社、巴依老爷的家等非遗体验区,让文物古迹“活”了起来,让非遗技艺“亮”了起来,也让古城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文旅融合发展正改变着各民族地区,各地也正在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完善讲解内容、丰富展示展陈、举办主题展览,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熏陶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好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热门相关:偷窥狂胭脂的欲求不满 神奇两女侠 变种DNA3 孤独但并不孤独 新村站3号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