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图格式“GIF”的发明人去世了
在《哈利波特》中,魔法能够让报纸上的照片动起来;而在现实世界里,如果你想让图片里的人物移动,那你多半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图片格式“GIF”。
“GIF”就像是网络世界中的魔法
今天上午,据外媒报道,GIF图片格式的主要发明者之一斯蒂芬·威尔海特(Stephen E. Wilhite)于3月14日因感染新冠去世,享年74岁。他的妻子在采访时证实了这个消息,并透露在他离去时“家里所有人都陪伴着他。”
1987年,威尔海特在家中创造了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一张GIF图片——一架在空中的飞机:
时至今日,GIF已经有了35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互联网出现频率最高的图片格式之一。由于GIF最直观的特点——“可动”,使得它能传递的信息量远高于静止图片,从而让它成为了大量梗图与meme的载体。
但在35年前,威尔海特创造它的本意并非是想让图片动起来,而是希望能有一种适用于所有计算机、体积小可压缩的通用图片格式。
1987年,还是程序员的威尔海特就职于一家名为Compuserve的网络服务公司,当时的家用电脑市场被包括苹果、IBM等多家公司瓜分,而每家公司的电脑又都沿用自己的图片格式,这给当时的信息处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另外,受限于当时的网络传输速度,如果想远程传输一张图片,往往要耗费相当漫长的时间。
因此在公司的授意下,威尔海特和他的团队最终开发出了一款名为“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图片格式,简称即为“GIF”。最初的GIF可以适配市面上的多数电脑型号,且拥有“可压缩、体积小”的优点,再加上它是当时唯一能在网页上显示彩色图片的格式,因此一诞生便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相较于在GIF格式上诞生的无数梗图,它的发明者更在意的却是“GIF”这个词的发音。
关于“GIF”的读音一直存在争议。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GIF”有两种发音形式,一种是偏软音的/dʒ/,另一种则是偏硬的/g/,两种读法都有数量众多的支持者,大有国内豆腐脑“甜咸之争”的味道。
国外一家生产花生酱的厂商就曾以“GIF”的读音为梗,生产过两种包装不同的花生酱,以便让支持不同读音的客户买到符合预期的产品:
就连严谨的牛津词典也在这个单词的读音上犯了难,为了保持中立,词典里特地表示关于“GIF”的两种读音都是正确的,但它的发明者并不这么认为。
2013年,威尔海特因为发明GIF图片格式荣获威比终身成就奖,上台领奖时,他特意准备了一段动画短片,以告诉观众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用中文来念的话大致是“锯甫”
2000年时,功成身退的威尔海特正式退休,根据他妻子的描述,晚年的他最喜欢在自己的卧室组装火车模型,以及到野外露营。
当威尔海特去世的噩耗传来,众多互联网媒体和网民纷纷开始悼念这位GIF之父,其中一条这样写道:“他永久地改变了互联网”。
“通过分享你最爱的GIF来纪念他”